河南理發師王成儉13歲起為人理發,干了54年,師傅曾告訴他,咱寧可少掙點,也不掙昧心錢。1991年起理發定價1元,至今25年再也沒有漲價,還堅持上門為殘疾人、孤寡老人義務理發。
京廣線上有趟最“暖心”的列車,從湖南郴州開往宜章白石渡,乘客以賣蔬果的農民居多。車站不對外售票,沿途百姓可免費乘坐,有些菜農一年可省路費兩三千。
每晚9;35,G1884次(西安北——金華南)列車會到達金華南站,旅客出站后可乘坐16路公交車。11月21日晚,列車晚點,擔心旅客無車可乘,公交司機張俊浩決定等待,列車最終到站已凌晨3:40,他將三位乘客全部送到站后才回家。(中國文明網等綜合報道)
無論是25年堅持“一元價”理發,還是“暖心”專列,以及凌晨的獨自堅守,這些“暖心”的故事如同社會文明的“冬日暖陽”,讓我們每個讀到這樣新聞的人眼前亮、心頭熱。為什么讓我們覺得溫暖?大抵是因為不以物質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付出,在現在越來越是一種稀缺現象。但好在,這種現象一直都不曾消失。
這樣的“保底式服務”,不只是少賺一點錢或省了一些錢那么簡單,這些行動實質上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實際行動和效應的彰顯,洋溢著滿滿的打動人心的正能量。在歲末年初之際,在冬寒凜冽之時,雖是不同的善行義舉,有集體作為、有個人擔當,相同的是社會文明之花競相綻放。一件件,正因為難能而顯得尤為可貴。我們贊揚這種行為,并不是說按市場標準收費,或者提供優質高價服務就是可恥,因為人的需求是不一而足的。愿意花更多的錢享受更好的服務,既是作為消費者的正當權利,也是推動社會和技術不斷進步的動力。
這樣的“保底式服務”是我們社會文明的厚重底色。因為總有些人,他們或是收入低微、或堅守誠信、善念、友愛與奉獻等,他們愿 意這么做;而有些人像期待“雪中送炭”一樣近切需要這樣的“冬日暖陽”來照進他們的的確不太寬裕、甚至捉襟見肘的現實生活,他們可能跟不上不斷提高的消費力的步伐,或許也正在“脫貧路”上拚博奮斗,這就需要保底式服務來兜底——別把他們給落下了。而當這類服務的提供者由政府擴大至企業、個人時,這類行為也就從單純的責任變成無私的奉獻,因而更讓人感動。
“樹德莫如滋”。“保底式服務”是我們社會文明的“冬日暖陽”,值得我們去關注與熱議、去宣傳與弘揚,這顯然不能用值與不值來簡單衡量,因為你永遠沒法給良心定價、把善行來秤量。但我們社會呼喚它,離不開它,因為它是我們凝神聚氣、戮力同心逐夢圓夢的核心力量。 (徐傳輝)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