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北京市網信辦通報了多起網絡媒體涉及“標題黨”違規行為的案例。一段時期以來,某些一味追求點擊率的“標題黨”,或歪曲事實,或斷章取義,違背了新聞真實、導向正確的原則,造成閱讀誤導。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現代法治、文明社會,依法辦網、文明上網,保障網絡傳播內容合法、健康,是網絡經營者的責任。任性的“標題黨”不僅會受到網民的厭惡,也可能受到法律的懲處,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2月7日 《光明日報》)
當我們在網絡世界看得一則抓眼球的新聞的時候,點擊進入卻發現內容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就形成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越是抓眼球的標題,內容往往劍走偏鋒,而那些有板有眼的標題卻沒有人看。當這樣的循環繼續的時候,那些正經的新聞就成為“被拋棄的孩子”,我們不由感到內心的一種悲涼氣息。有鑒于此,我們需要完善的就是不斷整治“標題黨”,讓新聞本身回歸本真,同時也能夠贏得網絡文明新風尚。否則,“標題黨”的盛行,其實對于內容制造者來說也會形成一種傷害,成為一股劣幣驅逐良幣的循環。那么,如何進行治理“標題黨”呢?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治理“標題黨”也需要從源頭抓起。從根源上分析,“標題黨”的濫觴在于一個利益上。比如在自媒體領域,按照流量的比例進行分成,如果點擊率多的話,作者獲得的利潤就多。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很多作者開始濫用標題,不斷向著那些所謂的“標題黨”的道路上邁進,最終形成了“標題黨”的局面。所以,從根源上治理的話,就應該斬斷“標題黨”的存在的利益鏈條,這需要不斷規范自媒體的運營模式,不從標題入手,而應該轉型到內容的制造上,這樣才能夠有效約束作者的行為。
另外,治理“標題黨”需要強制力的推進,即需要通過制度措施的完善。從頂層設計上分析,如果發現文不對題,尤其是存在著惡意夸大甚至誹謗的問題的話,就需要按照法律的規范進行治理,讓其能夠恪守法律的基本底線,不能夠肆意妄為。同時,強制力也應該通過網絡行業自律上進行完善。當網民進入到網絡世界的時候,就是一個面對著無數人們的空間,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網絡運營商需要加強自身的自律,不為了利益而喪失底線;對于每個網民來說,更應該恪守自律原則,發現問題及時舉報,共同營造一個網絡文明的新風尚。
當然,治理“標題黨”的過程可能很漫長,需要有持久戰的準備。很多人覺得,治理所謂的“標題黨”不過就是畢其功于一役的過程。其實不然,“標題黨”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的,其消滅也注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從長計議,更需要有循序漸進的措施進行完善,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期待著網絡文明風尚向著我們徐徐吹來,讓“標題黨”消失得無影無蹤。(王璐瑤)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12-20關注弱勢群體 古細嬌家庭獲得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 2016-12-20【全國文明家庭事跡展播】王玉杰:肩負起家庭重擔
- 2016-12-20【全國文明家庭事跡展播】李建珍:總有責任在我心
- 2016-12-20【全國文明家庭事跡展播】龔全珍:帶領小家服務大家
- 2016-12-20【全國文明家庭事跡展播】魏希英:針針線線織溫暖
- 2016-12-20【全國文明家庭事跡展播】鄒德鳳:奉獻精神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