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2月1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萬小英 陳丹/文 張旭陽/攝)閩江之上,曾有這樣一個特殊族群,他們以船為家,在風浪中討生活,被稱為疍民(疍,讀音dàn)。長期的水上生活,讓他們創造出獨特的民歌形式——疍民漁歌,歷史或已逾千年。 上世紀50年代,隨著疍民大規模上岸定居,疍民漁歌鮮有人唱,至今瀕臨失傳。2009年6月,疍民漁歌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年過七旬的非遺傳承人葉禮明,靠著一支民間合唱團,堅持在閩江兩岸傳唱疍民漁歌。 疍民漁歌源于水上生活 12月1日,下著小雨的蒼霞公園內,葉禮明帶領蒼霞和諧之聲合唱團唱起了疍民漁歌。漁歌為福州話所吟唱,調子悠長似山歌對唱。 “疍民漁歌源于疍民的水上生活。過去,疍民居住在閩江一帶,以船為家,幾家人的船連在一起,也叫連家船。他們沒有娛樂,就靠歌唱自娛,唱的歌也被稱為閩江水上漁歌。”葉禮明說。 據《辭海》釋義:“疍民是過去廣西、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水上居民。”作為漢族中一支特殊的民系,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閩越族。古時,福州有許多地方還浸在水中,秦漢以后才慢慢浮出水面,疍民主要分布在義洲、幫洲、三縣洲、鴨姆洲、鰲峰洲、泛船浦、上渡、中洲和蒼霞洲等地。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官方統計,臺江一帶疍戶萬余戶,達數萬人。 依據現有文字記載,福州疍民漁歌分為“盤詩”和“唱賀年歌”兩種主要形式。歌詞豐富,內容與疍民傳統生活息息相關。“盤詩”類似于山歌對唱,多為男女對唱形式,或為求偶,或為嘲謔,或為互祝平安吉祥。“盤詩”有一定的曲調,除開場歌外,唱詞都是依對方問詞作答,屬于即興發揮。譬如:以開場歌“一條竹仔軟絲絲,撩你對面來盤詩,跟你上段盤下段,莫盤壞詩盤好詩”為引導,便開始對唱。 而“唱賀年歌”則是正月初二至初四時,疍民向岸上人討粿時所唱的吉利歌曲。此類歌詞有:“正月正頭開大門,只見龍鳳兩飛翔,船下賀年船規矩,只求吉利福壽長。”“一粒橄欖一碟姜,茉莉賽過夜來香,蟛海故贏金錢蟹,齋粿不輸馬鮫鯧。”有的賀年歌長達十句或十二句。據悉,疍民漁歌還包括“端午采蓮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