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位老爺爺讓了座,不僅得到一張感謝卡,還被輔導了一下高數課,真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昨天,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大一新生王迪在朋友圈里貼出這張英文手寫的感謝卡,得到不少人的點贊。這張感謝卡是用包裝盒紙做的,英語寫得很美,大意是“感謝你讓座,祝你好運!””落款是“一位85歲的數學老師”。卡上還編了號,王迪拿到的是第626號。(11月22日武漢晚報)
這一張張雙語制作的“感恩卡”,讓筆者感受到社會道德之光的燦爛,就在于一些類似公交讓座者日行小善的“天經地義”,更在于像武漢這個老人將“感恩”作為美德傳承的布道。這樣的互動,不僅溫暖了一個個讓座的人,也極大地呼吁大眾,在接受幫助的時候少一些心安理得,因為文明的疊加需要大眾的共同努力。
生活中多一些感恩,才會讓施恩更加充滿動力。樂于助人、孝敬父母、見義勇為這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幫助他人既能體現自己的愛心,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又能使別人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滿足,可謂一舉兩得!助人為樂,要從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為。需要特別注意,類似于新聞中這個寫讓座感恩卡這個小事,也是我們盡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他人的一種體現,這種體現,我們能做到的,我們就要堅持做到。否則,就沒有626號讓座感恩卡這個文明的佳話了。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為樂,可以點點滴滴。在他人有難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精神,少做一點看客,多做一點行動者。那么,無論是誰,都會感到溫暖和愛。這是一份難得的人間真情,也是社會向上的動力。積攢生活中小善良,就會為社會匯聚了善的大海洋。這樣的行動,不僅有效了矯正了生活中那些不愿意伸出援手的自私和冷漠,助人為樂是我們社會的美德,感恩之心也是一個人最基礎的道德。只有把幫助他人當作工作和生活的樂趣,此舉不但能提高助人的精神境界,同樣的道理,才能助力社會美好在大眾心靈傳播。
人人都有見賢思齊的心理。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主動為這份善意培土澆灌施肥,就如這新聞中的幾個主人公,通過了539路公交車這個載體,在給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讓座后,讓我們看到了城市文明的新亮點。“謝謝你,好孩子!” “不不不,給您讓座是應該的。”如何不斷營造崇善、向善的社會氛圍,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就一定能激發更多的人行善、從善,好人就一定會越來越多。因為一顆一粒的“小善”,一絲一縷的真情,通過文明的熔爐,可以化為人間大愛,形成文明的熱烈氛圍。
所以,生活中,每人一善,日行一善,積小善為大愛,積個體小善成群體之善、社會之善,那么,我們在傳播愛和善的同時,社會的道德之力才會不斷強勁,直抵我們的心靈。(雷振宇)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11-23臺江區進入創建文明城市臨戰狀態
- 2016-11-23鯉城區召開創建文明城市(區)工作推進會議
- 2016-11-23秀嶼區召開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及省級文明城區年度測評動員大會
- 2016-11-23德化縣開展“四項行動”,深化文明縣城創建
- 2016-11-23上杭縣成立“紅土義警”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隊 引導市民投身“創城”行動
- 2016-11-23晉安區標本兼治為市容駐顏 為新一輪文明城區創建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