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1月21日訊(記者 包書平 原浩文/圖)“紅紗籠燈過斜橋,復觀暈飛插斗杓。人在畫樓猶未睡,滿堤明月五更潮。”這是宋代著名文學家、福州知州曾鞏《夜過利涉門》的一首詩,說的正是當時福州繁華的安泰河。 在福州這個親水之州,城區河網密布,綴以河、浦、洲、港(碼頭)的地名多得數不清。那時的人來福州走的是水路,而當時城市商貿中心的安泰河邊,必經之路的當年盛況如今成為記憶。應該說,安泰河是妖嬈美麗的,它既有“秦淮”風韻,還貌似“蘇杭水鄉”,更有“東方威尼斯”情調。但從上世紀60年代起,安泰河河道變得晦暗,各種污水都匯集在河中,河床逐漸淤塞,不通舟楫。對安泰河進行綜合治理也成為了周圍居民乃至市民的一個愿望。 從上世紀末起,福州陸續對福州內河進行整治,通過截污、清淤、引閩江水補水、自來水補水等措施,改善水質,并結合駁岸修葺、景觀建設、舊區改造等工程,使城區內河兼具景觀、文化、防洪排澇等功能。2011年,安泰河剛整治完時,河水清澈,錦鯉暢游,讓市民驚嘆不已。但安泰河附近都是老舊城區,地下排污管網比較老舊,因雨污分流不徹底,只要連續下雨,河水就會受污染。 在記憶的鄉愁成為維系地方文化和集體情感的如今,“山水宜居宜業城市”成為一方主政者的治理理念,本網“跟著船工走內河,講老福州的內河新事”專題報道記者,跟隨一條清理河道的小船入了境,往昔歲月、光影、樹蔭、碧清的河水構成一組時代組圖,就用真實的畫面去拍這安泰河和城市的追求。 民間佳話傳頌 榕版“小秦淮河” 風韻彰顯 日前,記者在澳門橋向西50米左右的岸階登上了護河員的小船,在水上重溫了這條內河的前世今生。 安泰河,位于福州市鼓樓區中心,穿過福州主城區,是市區東西走向的一條主要內河。它東起德政橋南側,與瓊東河交匯,向西過澳門橋后北折,沿通湖路蜿蜒北向,在觀音橋附近與文藻河交匯轉西行,經西關水閘與白馬河匯合,全長約2.52公里,平均寬度9米,水深約80厘米。 船工老馬是湖南人,名叫馬水清,名字似乎與護河員有著巧妙的緣分。而他1996年開始就在福州內河工作了。 整條安泰河貫穿南街、安泰、東街3個街道,分3個河段由3家公司負責。老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負責澳門橋到通湖路橋河段的河面保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