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生鐘)“高峰十八洞,洞洞十八廳,廳廳十八戶,戶戶十八家,家家十八人,人人十八歲……”所詠的大田縣湖美鄉林兜村高峰,主峰海拔1282.1米,遠望一峰聳拔,卓立云表,像一方壘在群山之上的碉堡。四周懸崖絕壁,陡不可攀,只有水口處砌石小道可通行。接近頂部,“山腰有洞,曲轉十八廳”“中辟奇境,寬可容數千人,有僧舍、清泉、魚池”,明代的高峰巖寺就建在這里。
大田地勢險要,在軍事地理上雖非兵家必爭之地,但在歷史上兵事活動頻繁,征戰時頗具大后方的戰略地位。這個被官方以“依山阻隘,民多聚為盜”為由,從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縣分割出來的新縣,從明嘉靖十四年 (1535年) 建縣到1949年的400多年里,農民起義不斷。
據縣志記載:“三十都有高峰,石壁四圍,人跡罕到,洞內水火具備,盜魁林良、曾省、陳光等結寨于此數年,聚成數萬計。順治庚寅 (順治七年即1650年) 二月,提督楊榮統兵萬余抵大田縣攻剿高峰,以生員顏榜芳為軍前向導且剿且撫。四月十五日直搗其巢,賊皆殄,城鄉鎮悉平。”
林良等于清順治四年 (1647年) 十月聚眾數千攻城;次年,曾唯等復陷縣城;順治六年 (1649年) 三月,曾唯等復來攻城。
這場攻剿的結局是,義軍被困高峰兩個多月,最后連同隨軍家屬、避難鄉民全部被剿殺,無人幸存。此后百多年里,大田的戶籍一落千丈,只保留在2萬人左右,一直沒有發展。
如今,寺已焚毀坍塌,巖洞的入口成了尋古探幽處。山下的村莊,留下“過半年”和“三月三”吃“烏飯”的習俗,用樹汁把白米染成紫色蒸成飯團,都是為了紀念那段沉痛的歷史。寺的遺跡旁有石罅,美其名曰“風孔”“漏米石”。清水魚池遍植紅蓮,昔日僧人曾把當地人布施的田螺放生其中,至今在山溪里還能摸到高峰獨特的紅殼田螺。路側石壁陷進5個窟窿,人坐其上可支肘屈腿,為佛化臺。素練飄搖,水波漣漣處有摩崖石刻“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阿彌陀佛”巨字。道路藏在奇花異草中,在嶙峋怪石里折疊,陽光透不進的參天古木下,苔蘚斑駁石階。
除了四時美景,高峰還歷來被文人雅士推崇為“圓夢”的好去處。史載每年八月,各地游客紛紛趕赴山寺圓夢,文人學士絡繹不絕,各種題詠甚多。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11-22莆田市召開迎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動員大會
- 2016-11-22福州實施五大任務169個項目推動文明城市建設工作
- 2016-11-22福州晉安打造文明省會窗口 火車站區域綜合整治有成效
- 2016-11-22晉江:上街文明督導 爭當“最美司機”
- 2016-11-22城市文明 信用為基
- 2016-11-21【微矩陣】廈門:“文明提升行動”持續火熱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