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教學 打破傳統
兩岸教育專區甫一在漳州落地,康麗紅變成了“迷妹”。奇幻海底世界和3D故事屋,這兩個具有科技感的兒童教育產品,是她的最愛。
以海底世界為例,這款產品利用現代影像技術,讓孩子在互動與游戲等情境教學中,掌握海洋等多學科知識。“孩子們動手繪畫不同魚類的形象,之后便可以通過投影呈現在相應的海洋場景中。”鋤禾教育廣場負責人杜同山表示,翻轉式教育模式在其中得到了生動的運用,孩子們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而是通過課堂互動,逐漸掌握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綜合素養得到培養。“譬如,我們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公民素質與社會責任,在場景互動中增添了撿拾海洋垃圾的環節,讓孩子從小樹立環保理念。”
城市田園課程,則重視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城市田園中設立有手作館、水耕植物種植主題館等不同主題場所,孩子們可以手工DIY制作精油、香皂、糕點等。“校園就是一座座體驗館,不用書本也可以教出聰明的孩子。”杜同山如是說。
在鋤禾教育廣場,臺灣推廣已久的戲劇教育業也得到了運用。“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就開始將戲劇與教育相結合。”杜同山認為,戲劇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媒介,其中包括音樂、舞蹈、文學等諸多元素。因此,杜同山與有多年戲劇教育經驗的黃玉春共同在鋤禾教育廣場成立了文化藝術培訓中心。一年多來,他們招募本土兒童演員,為當地電視臺輸送了一批優質兒童劇。
目前,臺灣戲劇經驗有望引入鋤禾的兒童戲劇教育計劃。臺灣人黃翠文長期在臺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在島內經營有鄧南光影像紀念館。未來,黃翠文團隊計劃將VR微電影技術引入漳州,為當地兒童戲劇教育提供更多技術支持。
期盼攜手 花開兩岸
隨著兒童教育產業的興起,兩岸業者期盼在兒童教育領域,能有更深入的合作。按照吳少華的設想,未來鋤禾兩岸教育專區不僅會引入更多的臺灣教育成果,同時還將設立兩岸教育研究院,為兩岸業者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平臺,實現常態化的教育成果共享,雙方互派學者,開展學生互訪,實現深度合作。”他說。
不過,吳少華認為,當前漳州的兒童教育產業的當務之急,是要培育市場,提高社會對現代兒童教育理念的認同。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比起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漳州市場對于新興兒童教育理念與產品的接受度有限。”吳少華表示,由于市場尚未完全培育,鋤禾教育廣場的教育產品至今仍以公益輔導和體驗為主。他希望,教育領域的專家、本地中小學以及教育主管部門,能夠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兒童早期教育新路徑,加速推動當地文化教育培訓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