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
——特殊群體教育關愛一個不能少
接收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35.4萬人,占全省37.0%,總量位列全省第一,公辦學校接收比例91.4%,高于全省87.7%的平均水平。這是泉州市交出的亮眼成績單。
通過在隨遷子女比例較高的學校設立專門書庫,聯系市圖書館、泉州書城等單位為隨遷子女辦理免費借閱圖書卡,舉辦“慶‘六一’優秀外來工子女泉州一日游”等活動,越來越多“新泉州人”了解泉州、愛上泉州,也選擇了留在泉州。在全國20個主要用工城市外來工“幸福感”調查中,泉州市名列首位。
三明市則將眼光瞄準了另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實施“幸福成長工程”,在寄宿制學校建立了“洗衣房、洗澡房、開水房,心理健康咨詢室、衛生室、閱覽室、活動室、親情室”等“三房五室”,其中的“親情室”方便了留守兒童與父母、監護人聯系、溝通情況,心理健康咨詢室幫助疏導、化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取得很好成效。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保障水平,是教育公平、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作為人口流入大省,從2006年至2015年間,我省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從48.7萬人增加到95.8萬人,總增量近一倍,但公辦學校接收隨遷子女的比例,卻多年保持在90%左右。
堅持流入地政府為主、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給廣大進城務工人員和他們的隨遷子女吃下“定心丸”。從2011年起,“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連續多年被列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項目,努力滿足隨遷子女的入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