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zhí)行人信用監(jiān)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對失信被執(zhí)行人跨部門協(xié)同監(jiān)管和聯(lián)合懲戒機制建設,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監(jiān)督、警示和懲戒工作體制機制。這一全方位的懲戒機制將使得“老賴”們評先受獎從業(yè)“處處受限”。(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誠信在人們心目中就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之說。誠信至今被當成最基本的美德,一個人如果連基本信譽都不講,“文明”似乎難以說起。讓不信者“處處受限”,有人說這是劃了文明底線,有人說這是文明機制化建設的重大成果,這些評價都很客觀。但筆者更愿意把它當成“濾網(wǎng)”。
我們非常注重誠信建設,但很長時間來停留在“提倡”范疇,缺乏機制保駕護航。于是,總有那么一些不講誠信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破壞誠信精神,滿足于打“擦邊球”,失信行為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反而讓其他人因此受害。不誠信行為沒有得到有效懲戒,對他人是一種不公平,對社會是一種隱患。文明氛圍的形成,需要人們自覺自律,但也需要良好機制的保駕護航。讓失信者“處處受限”的一系列做法,就是一張巨大的“濾網(wǎng)”,把不講誠心者攔在“網(wǎng)”的這一頭,享受不到實惠和聲譽。
讓不信者“處處受限”的潛在意義,是讓守信者“一路暢通”。有了機制性“過濾”,將誠信的人們無疑會減少某些“意外傷害”,從而在經(jīng)濟生活中獲得更多保障,更自如地享受各種利好。這些“濾網(wǎng)”通過對不信者的攔阻,實際上也喊出了社會文明主張,促進社會形成講誠信、重美德的良好共識。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這是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因此我們一定要拉好這張“濾網(wǎng)”。
拉好這張“濾網(wǎng)”,應當切實打破“信息孤島”。之前之所以對不信者難以形成有效制約,是因為不同領域、部門、地方之間普遍存在著“信息孤島”,因此一些“老賴”即便在某地、某領域上了黑名單,但也可以在另一個地方招搖過市。因此,必需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在公安、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資源、住建、財政、金融、稅務、工商、安全監(jiān)管、證券、科技等部門形成信用信息資源共享,讓“老賴”身份無處隱匿。打破“信息孤島”,應當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優(yōu)勢,讓信息共享變得更全面、便捷。
誠信機制化建設的穩(wěn)步推進,誰也別想成為“漏網(wǎng)之魚”。充分珍惜誠信這一無形資產(chǎn),方能成就精彩人生。(江夢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29建陽麻沙中學志愿服務站 為全國文明村鎮(zhèn)創(chuàng)建加油助力
- 2016-09-29城廂區(qū)“科普周”活動打造文明在線陣地
- 2016-09-29快樂出游,文明相伴
- 2016-09-29我省啟動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推薦評選工作
- 2016-09-29中國游客點亮新形象:講文明 重文化 求品質(zhì)
- 2016-09-28漳州市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工作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