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萍的人物剪紙作品《沈葆楨》 新華網福州8月14日電(蔣巧玲)這兩天,福州海峽會展中心活躍著3000多名海峽兩岸青年,他們通過第四屆海峽青年節這個“主題趴”,分享著故事和創意。董雅萍就是其中之一,從昨天下午開始,她那一米多長的剪紙臺前,一直圍著慕名參觀的人。 “現在幾對了?”問這話時,董雅萍依然低著頭,手中的剪刀快速飛動,紅色的小花從指間汨汨流出。原來,今年海青節期間,董雅萍帶著剪紙作品在展會中設了一個交流體驗展位。她臨時受托,要為13日晚舉行的一場海青節晚會剪30對小作,送給兩岸青年作為紀念。為此,展會開始后,她多數時間都在低頭創作,甚至連晚飯都顧不上吃。 這樣忙碌的場景在她20多年的剪紙生涯中很常見。 董雅萍是福州馬尾人,小時候,奶奶是村里有名的剪花能手,左鄰右舍甚至是隔壁村的紅白喜事,都要請她剪花。耳濡目染之下,董雅萍9歲就拿起了剪刀。 都說中國的剪紙藝術,北方以雄渾見長,南方以柔秀取勝。為汲取南北精華,1995年,董雅萍跑到北方進行了剪紙藝術的長期學習,此后又經過多方交流和融合,形成了自己的剪紙風格。她的作品不僅有靈動秀麗的小作,也有場面宏大但細節傳神的作品。最難得的是,董雅萍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創作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船政文化相關作品。 “我從小生長在馬尾,父親又幾十年在船廠工作,我對船政文化很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希望通過剪紙把馬尾船政文化傳播出去。”董雅萍說。由于馬尾船政文化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的巨大影響和推動作用,福州已將其列為三大品牌文化之一。為了弘揚家鄉的船政文化,董雅萍用手中的剪刀創作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船政剪紙作品。其中,她2015年創作的《船政之光》、《千年古港百年船政》剪紙作品就包攬了福建省“福雕獎”的金、銀獎。 董雅萍在深耕船政剪紙作品的同時,也默默關注剪紙文化的傳承。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為了傳承這門技藝,董雅萍堅持在福州大學陽光學院、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師大二附中傳授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目前,已有多批學生代表福建到臺灣開展交流活動。 “現在每天一定要保證剪三個小時,有很多作品需要創作,一是教學的需要,二來到全國各地參展交流也需要。”董雅萍說,今年4月,她還應荷蘭方面邀請,赴荷開展剪紙文化交流。 “人會慢慢老去,但技藝不能消失,一定要傳承發揚下去。”現在,董雅萍不僅是福建省剪紙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福州市剪紙學會副會長,還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和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的會員,這一堆頭銜之外,她覺得自己其實是一個傳承剪紙藝術的“守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