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村大景
石橋村古樹“紅花香椿”要八九個成年人才合抱得過來。
永安樓前溪水流淌。
東南網7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通訊員郭碧燕文\圖)
在南靖縣書洋鎮的大山深處,蟄伏著一座古村落——石橋村。翻過村里的后山,便是久負盛名的永定土樓群。名聲在外的云水謠景區,距石橋也不過2公里。石橋村,同樣底蘊深厚。數百年間,石橋先民在這里,因地制宜地修建了規模宏大而又別具一格的客家土樓群。只是,它們始終處于籍籍無名的狀態。
2008年,石橋村土樓群未能搭上土樓申遺的順風車,錯過了聲名鵲起的機會。更遺憾的是,因為缺乏修繕資金,幾度風雨的石橋土樓逐漸陷入破敗,甚至淪為危樓。為此,從大山走出去的石橋鄉賢,開始抱團取暖,共同參與土樓搶救計劃。他們試圖通過旅游開發的方式,尋求村莊自救,為土樓的更新與保護注入更多動力。
深山里的土樓奇景
石橋村的名字,源自一段古老的民間傳說。三團溪穿流而過,將村子一分為二。溪流中游處,橫跨著一塊天然石橋。相傳,石橋底下住著興風作浪的泥鰍精。雷神奉命下凡除妖。泥鰍精被擊斃的同時,石橋也被擊斷。自此,百姓將此地命名為石橋村。
我們從傳說開始的地方,溯流而上,探訪密布在三團溪兩岸的石橋土樓。
600多年前,以打鐵糊口的張姓客家人念三郎公,從廣東省大浦縣,漂泊至此。張氏后裔因山就勢,鄰溪建起土樓聚落。1981年,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土樓研究專家黃漢民,第一次發現石橋村土樓群時,曾感慨道:“在這個宗族聚落的土樓村落中,人、建筑和環境高度和諧。”
沿溪而建的交椅樓正是和諧的體現。所謂交椅樓,即土樓沿著溪邊的陡峭山坡順勢而建,前低后高,兩邊稍高,遠觀形似交椅。石橋村山多地少,選址溪邊坡地,既能減少良田占用,又能巧妙避免水患。
長源樓、振德樓、昭德樓等都是交椅樓的代表。長源樓坐西朝東,面河而建。建造伊始,需從河床起建一道長46米、寬14米的房基。300多年間,長源樓歷經數千次地震與數百次洪水襲擊,樓基絲毫未走樣。
長源樓的對岸,坐落著一座始建于明朝末年的方形家族性集體住宅——永安樓。石橋村村支書張年進說,它是南靖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土樓。由于缺乏建筑經驗,永安樓建造時并未砌筑石基。加上地勢較低,夏季水患時常遭侵蝕。直到清末,后人才用河卵石粘石灰,在墻角加固約70厘米高。晚清時,張之洞曾在此居住講學3個多月。如今,永安樓的大門楹聯上,依稀還可以分辨出其留下的筆跡。
來到石橋村,不能不提的,是石橋人引以為豪的順裕樓。不久前,順裕樓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中國房間數最多的圓土樓”。這座氣勢恢宏的土樓,共有內外兩圈。其中,外圈共5層,每層72個開間,加上樓門房間,共369個房間。1935年,石橋保長張啟根從南洋經商回鄉,發動鄉親開建順裕樓。因為工程龐大,資金短缺,張啟根二度下南洋賺外快。歷經10年,順裕樓才得以完工。最多時,樓里住著近百戶房客。
“石橋村土樓群規模龐大,世代建造的土樓經歷了由方到圓,再到‘一’字形小型夯土住宅的變化過程。”張年進說,最多時,全
村有40多座土樓。遺憾的是,清末太平軍侵入時,不少歷史悠久的土樓毀于一旦。如今,長籃自然村的殘垣斷壁,還記錄著這段歷史。在那場浩劫中,長籃樓被燒得只剩一半,前院建筑全毀。
拯救土樓危機
順裕樓的大門口,張貼著一紙募捐公告:“提議各位進入土樓觀光者,每人捐資10元以上,作為修繕之用。”石橋村村長張志龍表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維修資金少,順裕樓的土樓廳堂、大小門頂、樓梯等常年漏雨。為了保住順裕樓,從2012年開始,村里出此“下策”,募集資金。
順裕樓的境遇還不算最差。張志龍說,幾年來,十數座土樓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僅存的20余座土樓,也面臨著屋頂漏雨、墻體脫落等問題。長源樓旁的一座交椅樓,曾是村里的學堂。如今,它早已廢棄,東面的墻體坍塌了一半。
黃漢民同樣為石橋土樓的現狀感到痛心。在《福建土樓》一書中,他如此描述:“新建的白瓷磚貼面樓房,色彩刺眼,與原有的土樓村落極不協調;老土樓又面臨著人去樓空逐漸破敗的命運。”黃漢民說,隱匿深山的石橋村不為外人所知,只有少數美術院校的師生,每年前來寫生。
資金短缺,是土樓危機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據張進年的估計,要全面翻修石橋土樓群,需要上千萬元的資金。依靠薄弱的村財,顯然難以為繼。“石橋村沒有村辦企業,從山地承包得到的收入一年不過幾千元。”張年進說,早年,石橋村民開荒種果,尚能創收。近年來,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村里的常住人口僅300多人,村民年均收入不足萬元。
為此,張年進時常為石橋土樓群未進入申遺名單,而扼腕痛惜。如今,不遠之外的田螺坑土樓群、懷遠樓等世遺點,游客紛至沓來、地方政府視若珍寶。而沒有“世遺”護身的石橋土樓,難以從財政獲取充足的資金,用于土樓維護。
早在2003年,石橋村便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當地政府對古村落保護作出了規定。但因為缺少真金白銀,政策落實起來困難重重。據悉,目前石橋村土樓群中,僅有長源樓與順裕樓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
正因如此,石橋村才出現了上述募捐維修土樓的場景。4年間,順裕樓的住戶 利用
募集而來的近萬元善款,翻修了樓坪、院落、樓梯等部位。此外,昭德樓也已成功籌措了5萬多元資金,完成了簡單的修復工作。但對于更多的土樓,危機并未解除。
鄉賢聚力旅游自救
面對土樓危機,石橋鄉賢開始考慮如何自救。他們選擇的路徑是旅游開發。
張財海是石橋廈門同鄉會的會長。18歲那年,他走出順裕樓,赴廈門闖蕩。兩年前,在張財海的牽頭下,石橋鄉賢共同發起土樓群搶救計劃。今年年初,福建省石橋順裕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目前,這家公司正面向全體村民進行首輪募資。根據募資方案,每股1元,村民可自愿入股成為股東。其中,出資2萬元以上的村民,將直接成為公司首屆董事會成員,參與未來公司決策。當前,募資規模已超過百萬元。
“不少地方由政府或外來企業主導投資,村民從旅游開發中分享到的利益有限。”張財海認為,村民入股可提高其在土樓旅游開發中的主動權,讓經濟薄弱的石橋村民從中創收。更重要的是,企業化運作,能為石橋土樓保護與更新,注入更多動力。
按照計劃,順裕公司將首先修復危機重重的土樓,并對村莊環境衛生進行整治,從而改變以往雜草叢生,衛生臟亂差的局面。同時,公司將利用村里空置的舊小學樓房,建立旅游服務接待中心。未來,他們還將整合村中的土樓、古樹、原始森林、有涉臺淵源的民主公王信仰、土樓話梅制作工藝等資源,形成串連成線的旅游路線。實際上,順裕樓獲基尼斯認定,正來自順裕公司小試牛刀,進行旅游營銷的成果。
光靠村民投資,旅游開發難以做大。因此,當地打算引入社會上成熟的旅游運作公司,與順裕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但張進年強調,他更希望石橋村成為一個原生態的旅游勝地,而非為商業所累,失去原汁原味。
“不少地方的土樓過度開發,商業味過重。”張年進舉例說,在有些土樓景區,水泥馬路修進了土樓村落,白瓷磚貼面的土樓賓館建在村中,無數商店圍繞土樓,土樓的“土味”被商業味所取而代之,“即使招商進來,也要設立門檻,不能讓石橋土樓重蹈覆轍,變開發為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