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土樓危機
順裕樓的大門口,張貼著一紙募捐公告:“提議各位進入土樓觀光者,每人捐資10元以上,作為修繕之用。”石橋村村長張志龍表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維修資金少,順裕樓的土樓廳堂、大小門頂、樓梯等常年漏雨。為了保住順裕樓,從2012年開始,村里出此“下策”,募集資金。
順裕樓的境遇還不算最差。張志龍說,幾年來,十?dāng)?shù)座土樓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僅存的20余座土樓,也面臨著屋頂漏雨、墻體脫落等問題。長源樓旁的一座交椅樓,曾是村里的學(xué)堂。如今,它早已廢棄,東面的墻體坍塌了一半。
黃漢民同樣為石橋土樓的現(xiàn)狀感到痛心。在《福建土樓》一書中,他如此描述:“新建的白瓷磚貼面樓房,色彩刺眼,與原有的土樓村落極不協(xié)調(diào);老土樓又面臨著人去樓空逐漸破敗的命運。”黃漢民說,隱匿深山的石橋村不為外人所知,只有少數(shù)美術(shù)院校的師生,每年前來寫生。
資金短缺,是土樓危機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據(jù)張進年的估計,要全面翻修石橋土樓群,需要上千萬元的資金。依靠薄弱的村財,顯然難以為繼。“石橋村沒有村辦企業(yè),從山地承包得到的收入一年不過幾千元。”張年進說,早年,石橋村民開荒種果,尚能創(chuàng)收。近年來,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wù)工,村里的常住人口僅300多人,村民年均收入不足萬元。
為此,張年進時常為石橋土樓群未進入申遺名單,而扼腕痛惜。如今,不遠(yuǎn)之外的田螺坑土樓群、懷遠(yuǎn)樓等世遺點,游客紛至沓來、地方政府視若珍寶。而沒有“世遺”護身的石橋土樓,難以從財政獲取充足的資金,用于土樓維護。
早在2003年,石橋村便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當(dāng)?shù)卣畬糯迓浔Wo作出了規(guī)定。但因為缺少真金白銀,政策落實起來困難重重。據(jù)悉,目前石橋村土樓群中,僅有長源樓與順裕樓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
正因如此,石橋村才出現(xiàn)了上述募捐維修土樓的場景。4年間,順裕樓的住戶 利用
募集而來的近萬元善款,翻修了樓坪、院落、樓梯等部位。此外,昭德樓也已成功籌措了5萬多元資金,完成了簡單的修復(fù)工作。但對于更多的土樓,危機并未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