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土樓奇景
石橋村的名字,源自一段古老的民間傳說。三團溪穿流而過,將村子一分為二。溪流中游處,橫跨著一塊天然石橋。相傳,石橋底下住著興風作浪的泥鰍精。雷神奉命下凡除妖。泥鰍精被擊斃的同時,石橋也被擊斷。自此,百姓將此地命名為石橋村。
我們從傳說開始的地方,溯流而上,探訪密布在三團溪兩岸的石橋土樓。
600多年前,以打鐵糊口的張姓客家人念三郎公,從廣東省大浦縣,漂泊至此。張氏后裔因山就勢,鄰溪建起土樓聚落。1981年,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土樓研究專家黃漢民,第一次發現石橋村土樓群時,曾感慨道:“在這個宗族聚落的土樓村落中,人、建筑和環境高度和諧。”
沿溪而建的交椅樓正是和諧的體現。所謂交椅樓,即土樓沿著溪邊的陡峭山坡順勢而建,前低后高,兩邊稍高,遠觀形似交椅。石橋村山多地少,選址溪邊坡地,既能減少良田占用,又能巧妙避免水患。
長源樓、振德樓、昭德樓等都是交椅樓的代表。長源樓坐西朝東,面河而建。建造伊始,需從河床起建一道長46米、寬14米的房基。300多年間,長源樓歷經數千次地震與數百次洪水襲擊,樓基絲毫未走樣。
長源樓的對岸,坐落著一座始建于明朝末年的方形家族性集體住宅——永安樓。石橋村村支書張年進說,它是南靖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土樓。由于缺乏建筑經驗,永安樓建造時并未砌筑石基。加上地勢較低,夏季水患時常遭侵蝕。直到清末,后人才用河卵石粘石灰,在墻角加固約70厘米高。晚清時,張之洞曾在此居住講學3個多月。如今,永安樓的大門楹聯上,依稀還可以分辨出其留下的筆跡。
來到石橋村,不能不提的,是石橋人引以為豪的順裕樓。不久前,順裕樓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中國房間數最多的圓土樓”。這座氣勢恢宏的土樓,共有內外兩圈。其中,外圈共5層,每層72個開間,加上樓門房間,共369個房間。1935年,石橋保長張啟根從南洋經商回鄉,發動鄉親開建順裕樓。因為工程龐大,資金短缺,張啟根二度下南洋賺外快。歷經10年,順裕樓才得以完工。最多時,樓里住著近百戶房客。
“石橋村土樓群規模龐大,世代建造的土樓經歷了由方到圓,再到‘一’字形小型夯土住宅的變化過程。”張年進說,最多時,全
村有40多座土樓。遺憾的是,清末太平軍侵入時,不少歷史悠久的土樓毀于一旦。如今,長籃自然村的殘垣斷壁,還記錄著這段歷史。在那場浩劫中,長籃樓被燒得只剩一半,前院建筑全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