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有“高原”,缺“高峰”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優秀長篇小說總體數量偏少。不過,也有一些有名氣的作品問世,比如廈門作家高云覽用4年時間寫成的長篇小說 《小城春秋》。
這部小說以中共地下組織成功地開展廈門劫獄斗爭為中心事件,真實地反映了1927—1936年間廈門地區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生動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該作品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全國,從而一舉奠定了這位愛國歸僑作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后,福建長篇小說創作相對滯后,鮮有高水平、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
新世紀以來,福建長篇小說創作有了比較大的改觀,“小說閩軍”初長成。《地下黨》 《我的唐山》 《我的國籍我的血》 《父王》,這些長篇小說在對現實與歷史的兩種觀照中挖掘人性、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逐漸形成顯著的“南方特色”。
但從整體上看,福建長篇小說對本土文化的開掘還待深化。
省作協主席楊少衡說,福建是長篇小說的沃土,有時我們卻忘了寶貝就在身邊。比如,兩岸題材是福建獨有的,一旦寫出來就具有全國性甚至是世界性的意義,這方面的探索還需要下大功夫。
有“高原”缺“高峰”,寫得還不夠“狠”,這是福建長篇小說創作亟待改善的短板。在省文聯副主席陳毅達看來,福建長篇小說比較繁榮,不乏數量,正式出版的也不少。接下來,就是要做錦上添花的事情,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