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聲:
重現福州“中國漆都”的輝煌
中國是漆文化大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國家,迄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清代乾隆年間,福州人沈紹安創新出“脫胎漆器”這個品類,一舉確立了福州在全國漆藝界的地位。自此,業界有言“漆從西蜀來,胎自福州脫”。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被譽為中國傳統工藝品“三寶”。
進入近代,由于沈氏家族,以及福州脫胎漆器集大成者李芝卿等人薪火相傳,福州漆器行業全面繁榮,并大量出口海外,使福州成為享譽世界的漆器重鎮。1889年,沈氏脫胎漆器參展巴黎世博會,一舉獲得金獎。
上世紀50年代,福州市第一脫胎漆器廠、第二脫胎漆器廠相繼成立,福州漆器再度煥發光彩。千人大廠、為人民大會堂定制作品、成為國禮贈予外國領導人、每年出口創匯數百萬元……這樣的輝煌持續了20多年。“一脫”“二脫”,也成為老一輩福州人記憶里親切而響亮的稱呼。
然而,進入新世紀,“風流卻被雨打風吹去”。時代更迭,審美情趣變轉、生活方式革新,人們對脫胎漆器的需求大為減少,海外訂單也銳減。“陶瓷大量被使用,并取代原先的漆器,繁復的脫胎漆器漸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前院長汪天亮教授說。
不僅如此,快節奏的市場經濟沖擊也是一個原因。“和其他藝術門類不一樣,脫胎漆器的制作耗時耗力,完成一件脫胎漆器少則三五月,多則數年,而且絕大多數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在計劃經濟時代,可以不計成本生產,但進入市場經濟就很難做到,人工成本很難負擔。”著名漆藝家、同濟大學原教授、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阮界望說。
緣此,“一脫”“二脫”于上世紀末相繼倒閉,有著數十年豐富技藝積累的工匠被迫下崗,人才流失。此后,雖有設立脫胎漆器保護基地、福州漆藝一條街等諸多提振行業發展的努力,但這種依靠分工合作、共同創造形成脫胎漆器發展的輝煌景象再也沒有重現。相反,更多依靠藝術家個人創作的一些品類,如漆畫、漆裝飾作品,隨著收藏熱漸漸火起來。
與此同時,一些雖有歷史但產業基礎并沒有福州牢固的省市,如北京、浙江、山西、湖北等紛紛斥巨資發展漆文化產業。湖北省已經舉辦了三屆國際漆藝三年展,在業內形成一定影響力。
弘揚漆文化,發展漆產業,福州有歷史、有傳承,有基礎、有生態,有藝人、有研究,豈能落后于人?振興福州漆藝、重鑄漆都輝煌,已經成為福州市委市政府、漆藝學界和相關企業的共同心聲。這也是千年古都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近年來,振興努力漸有成果。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2年,福州市被命名為“中國脫胎漆藝之都”……然而,這些更多的是屬于文化保護層面的,離讓漆藝真正“活”起來尚有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