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廟,守護“精神家園”
在安溪人眼里,安溪文廟絕不僅僅是一座宮廟、一座建筑,更是世世代代安溪人的精神家園。不論走多遠,不管走多久,泮池兩端“蛟騰起鳳”的門樓、那一面紅色的照壁、大成殿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蓮花如意斗拱,都早已鐫刻在安溪人心里。
根據(jù)史料記載,自始建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近900年間,文廟歷經(jīng)重建、重修、增建達30多次。其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殿宇因兵亂被毀,重修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文廟再毀于倭寇。清初,安溪文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進行重建和維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文廟又經(jīng)過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
新中國成立后,文廟的日常保護和維修工作沒有止步。1982年和1986年,省政府兩次撥款對欞星門、戟門、東西廡廊、大成殿等按原貌修新。1992年,僑胞李陸大和陳培植捐資,對整座文廟進行全面維修,并在崇圣殿后面重建教諭衙。近年來,安溪縣又加大對文廟的保護修復力度。2012年至2014年,全縣共爭取文物保護維修資金1000多萬元,其中僅安溪文廟修繕工程經(jīng)費就達600多萬元。
根據(jù)2015年12月省委文明辦下發(fā)的《福建省實施“五古豐登”行動計劃方案》,鳳城鎮(zhèn)將安溪文廟作為“五古豐登”活動省級示范點主要陣地,今年將進行新一輪的修繕保護工作。“整個保護修繕工作將堅持原貌完整、功能完備、修舊如舊的原則,確保其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功能延續(xù)性。”安溪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