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坯體
拉坯
上釉
添加燃料
東南網6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廖建智 圖/文)一口磚石砌成的土窯,一堆枯木壘成的柴薪,一簇熊熊燃燒的烈焰……茶洋窯從宋朝一直“燒”到了今天。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傳統柴燒法燒制茶洋窯瓷器。為了一探茶洋窯的奧秘,6月12日,筆者專程造訪了這位柴燒茶洋窯瓷器的民間藝人——劉益元。
茶洋窯與宋代建陽水吉建窯一脈相承,蜚聲海內外。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茶洋窯位于延平區太平鎮一個叫茶洋村的古村落。800多年前,這里曾是我國主要黑瓷生產燒制基地,燒制的黑釉瓷器以出口外銷為主。無數精美的瓷器在這里誕生,然后再從這里啟程,流傳到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宋代茶洋窯燒制的瓷器“灰被天目”被視為國寶。
今年66歲的劉益元是個熱情好客的人,一見面,他就熱情地拉著筆者,邊泡茶邊聊茶洋窯。“我的家族從事瓷器燒制前后有九代人,近400年的歷史?!眲⒁嬖f,“十幾歲時,我就跟著父母在窯場幫工學習。那時,我的母親是個繪畫能手,瓷器上的花式圖案很多都是母親親手繪制的?!?/p>
劉益元說,燒制瓷器生產是件很累人的活,尤其是柴燒,從溫度的高低,到火候的控制,全靠經驗和眼力。“一般來說,柴燒瓷器要燒20多個小時,時刻都要緊盯著窯里的情況。稍有疏忽,一整天就白忙活了?!?/p>
與瓷泥打了一輩子交道,“手拉坯”是劉益元的絕活。所謂的“手拉坯”就是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工將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種形狀的坯體。劉益元做出來的坯不僅坯形特別“正”,而且成形速度特別快。早些年,不少景德鎮的老板專程請他去拉坯?,F在,建陽、德化等地的老板把素燒的坯拿過來,請他用柴燒進行二次燒制。
今年26歲的胡紫薇是劉益元的外甥女,也是他的接班人。她從小就愛看舅舅燒瓷器。2011年,她從德化陶瓷學院雕塑專業畢業后入伍。今年,在舅舅的軟磨硬泡下,她成了舅舅的徒弟。
胡紫薇說,舅舅雖然手藝一流,可惜沒什么文化,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我打算用學校學到的知識,幫舅舅精心設計產品,把古老的茶洋窯柴燒工藝傳承下去。”
在老窯前,劉益元“現場演示”柴燒茶洋窯瓷器:練泥、淘洗、沉淀、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全程如行云流水一般。一系列工序完成后,原先一團團軟綿綿的陶土如魔法般變成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素坯,整齊地放在窯口旁,等待晾干上釉后,就可以點起火燒制了。
看著自己的作品,劉益元興奮地說:“過幾天你們再來,就能看到一批新鮮出爐的柴燒茶洋窯瓷器,說不定還能看到意外窯變的柴燒茶洋窯精品出窯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