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武漢市政府獲悉,《武漢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已經出臺。根據規劃,武漢將探索推行“市民誠信卡”,并建立健全失信懲戒制度,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6月20日 《新華社》)
一直以來,“誠信”都是一種無形的社會約束。誠信的習俗,起源于社會契約,在以往人們構建的契約關系中,誠信逐漸成為考量人們是否值得信任的標準。這個契約包含的內容很多,這就導致很多時候,人們對于某些行為,并沒有明確的失信懲處措施和考量。法制社會,除非失信行為觸碰到了法律的底線,否則,輕微的失信行為,依舊不會對個人生活有太多影響。
誠信黑名單制度的推出和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為“誠信”的廣泛推行提供了框架和基礎。以誠信黑名單制度為代表,一大批失信行為被囊括在內,這讓人們意識到誠信的社會約束作用和社會懲處威力,對于懲處失信行為,有一定的權威性,讓人們開始衡量失信的成本;而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則讓誠信正在逐漸由一種理念上的約束變為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具體規則。
“市民誠信卡”是誠信開始走入生活的代表性嘗試。因為還沒有施行,所以目前而言對于誠信卡將來施行的效果還有待考證。但是,作為誠信在生活中運用的率先嘗試,“市民誠信卡”的推行,為人們以后的城市治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治理思路: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大數據,將個人的信息綜合到誠信卡上,進而為個人辦理各種服務提供便利條件。
推行“市民誠信卡”,讓誠信“觸手可及”。任何一種理念、規范化為具體的社會生活準則,都需要一個載體和過程。毫無疑問,承載了個人多方面信息為一體的“市民誠信卡”的出現,為溝通誠信理念和生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通過這個渠道,人們能夠看到誠信到底在生活中是起著怎樣的作用,并且讓失信者時時刻刻都能夠感受到失信的懲處作用,讓守信者時時刻刻都能了解到守信的正面作用。
當誠信“觸手可及”,人們的誠信意識,自然也便會空前的提升。人人皆知誠信的重要性,誠信,將會慢慢地變為一種自發的自我約束,變為讓生活更美好的社會潤滑劑。類似于“市民誠信卡”般的社會治理探索,這個真的可以多有。(陳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