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第二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在京舉行頒獎典禮。本屆大賽由中國出版集團、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華書局、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中國移動共同主辦,從11萬余首投稿中評選出261首年終創作獎作品。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中華詩詞研究院院長袁行霈、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振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等出席頒獎典禮并為獲獎者頒獎。
作為我國首個“大規模、高規格、全媒體”的傳統詩詞欣賞與普及活動,已舉辦兩屆的“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發現了眾多民間詩人,涌現出一大批個性鮮活、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詩詞作品。第二屆大賽于2014年9月啟動,投稿作者近3萬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參賽者92歲,年齡最小的參賽者只有12歲。被稱為“灶間詩人”的段麗珍,是云南洱源縣龍門力帆光彩小學的一名廚師,多年來一直堅持在工余、農閑時間進行詩詞創作,一句“千絲萬縷徒增恨,任爾漂流不系舟”道出了千千萬萬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時的傷感。來自安徽蕪湖的酒店服務員朱飛祥,學詩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他以“樓西斜月樓東復,猶似相思無盡時”表達出對遠方愛人的思念。
“書寫當下”是周嘯天對獲獎作品的真切體會。在他看來,優秀的詩詞作品就是要把詩詞傳統和現實生活、當代人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鄭欣淼認為,“詩詞中國”作為一個來自民間的詩詞大賽,出現了不少渾然天成的佳句,而這些樸素、真實而又情意盎然的詩句背后,是一顆顆真誠的心。
何東平指出,本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的獲獎作品題材廣泛,涉及各種各樣的生活、經歷、境遇、心情,生動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光明日報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要關心這種精神生活,成為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反映者。
譚躍表示,舉辦“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是出版人的文化使命,這項活動把傳統的民族文化形式、現代人的精神生活與互聯網這種當代人際交往方式相互融合,反映出當代中國人的陽光面、正能量、主旋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