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惠山:皓彩入幽抱 清氣逼蒼旻 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慧山寺 竇群(唐) 共訪青山寺,曾隱南朝人。 問古松桂老,開襟言笑新。 步移月亦出,水映石磷磷。 予洗腸中酒,君濯纓上塵。 皓彩入幽抱,清氣逼蒼旻。 信此澹忘歸,淹留冰玉鄰。 無錫惠山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會友出游,親近自然的重要去處。蘇軾在《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中也談到此地:“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北宋熙寧六年歲末,蘇軾因拜訪錢道人錢潁至無錫。詩人攜帶建州北苑產“小龍團”貢茗,汲“二泉”水煮茶品茗。在過去的3年里,他登過的江南名山難計其數,或雄壯挺拔或清新俊秀,但有著“江南第一山”之稱的惠山令他格外流連忘返。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在竇群《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慧山寺》(慧,通“惠”)一詩中,“步移月亦出,水映石磷磷。”將月下訪山之幽靜與月人共徘徊的美景闡釋得恰到好處,“皓彩入幽抱,清氣逼蒼旻。”由將月色入懷的朦朧沉醉之感抒寫得頗具美感,清爽之氣在舒朗的月光下更顯充沛。登惠山之頂俯覽山下,波濤翻滾,煙波浩渺,氣勢磅礴,水天一色。在這萬籟俱靜的時分,更會讓古人感到哪怕在這里遁世隱居,也是一個好去處。 蘇軾詩中提到的“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位于無錫市西郊惠山山麓的錫惠景區內。唐代茶圣陸羽遍嘗天下名泉名茶,認為“廬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千百年來,二泉為文人所激賞。宋徽宗欽令二泉水為貢品;宋高宗南遷時,特題“源頭活水”四字于泉上。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特書泉額“天下第二泉”。明代文徵明在二泉邊創作了“惠山茶會圖”,至今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分別6次前來巡游品泉。泉邊還建有萬卷樓,是明清兩代文人墨客匯集的場所。 臨近中秋,惠山腳下桂樹成林,微風拂過,金桂飄香。八月十五的夜里,到第二泉邊休息聊天,品茶賞月,耳畔依稀傳來無錫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它一定能撥動你的心弦。 要是還不過癮,就順著臺階或小路向山上走。途中可以隨時停下來小憩,每一處亭臺都是賞月的好地方。如果是和親朋好友同來,那二茅坪是個很好的聚會之地;如果自己獨往,可以從惠山寺御碑亭拾級而上,洪武古銀杏樹旁不出幾步便可見聽松亭,一塊長近兩米的天然大石安臥亭中,附近有蒼松翠柏,這就是無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聽松石床”。來此尋找浪漫的情侶,也可以沿著盤山公路牽手走到頭茅峰,邊走邊看,慢慢感受月亮在天空中升起的詩情畫意。惠山頂上,皓月當空;城區萬家燈火,霓虹璀璨,太湖的夜色澄澈清朗,倒映著星星點點的月光。 無錫人過中秋也有獨具一格的民俗文化。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糖芋頭,放上紅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可口。當天下午,有的家里還要做麥餅,同樣是香飄四溢。正如當地歌謠所唱:“八月半,糖燒芋頭吃吃看;八月半,做了麥餅鍋里熯(hàn)。” 中秋節晚上,一家人要盡可能團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飯”,在各色美味佳肴中,其中必不可少的當然是月餅了。新中國成立前,洛社鎮上還有一些店家于門前或天井中燒斗香齋月。中秋月明之夜,也有些居民約三五好友,出門散步,連走大小3座橋,謂之“走三橋”,趣味中又帶著祝福。 今年的中秋佳節,錫惠景區內會舉辦中國傳統的中秋文娛活動。在皮影文化展示館中,游客可以看到皮影的歷史起源、制作工藝流程,還可以在皮影小劇場觀賞滾動演出皮影短劇。中秋節當晚,寄暢園長廊內還設置了猜謎區,人們來這里賞圓月,觀花燈,猜字謎,好一派熱鬧的景象;在老爺殿,票友還可以欣賞到錫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錫獨有的民間藝術——小熱昏。 你聽,遠遠地傳來古寺悠揚的鐘聲,仿佛是經過詩化的雷聲。你看,這二泉水流淌過唐宋元明清歷史的臺階,正倒映著今天的月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記者 姚雪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