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皇甫松《夢江南》:“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奔炎饕?。有賞析文字贊其“美在朦朧”,甚是,然文中提出“費思量”者:“本篇主旨究為懷江南之地呢,還是懷人?”并傾向于懷人,認為結(jié)句“人語驛邊橋”中之人,即作者另首《夢江南》(樓上寢)中“雙髻坐吹笙”之少女,“人語”即其語也。我以為不必作此聯(lián)想。此詞意境之美,還在一個“閑”字,“閑夢”之閑,愈閑愈好。瀟瀟細雨之中,傳來聲聲笛韻,隱隱約約,斷斷續(xù)續(xù),何其朦朧,何其凄清,何其閑適,何其空靈!驛邊橋上復(fù)有人語,正宜若有若無,不知何人,不知何語,方有無盡之意味,若坐實為雨夜懷念某人,則韻味大減矣!此詞主旨仍以懷地為宜。
二
張先以“三影”名,《安陸詞》寫“影”五處。三影者何?傳子野答客問,自謂“三影”乃“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歸朝歡》)與“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剪牡丹》),并說這是他“平生所得意也”。而我以為,另兩影所創(chuàng)造之境界遠勝于“嬌柔懶起”與“柳徑無人”。一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木蘭花》),溶溶月色之下,漫天飛絮輕輕飄過,無聲無影。其朦朧,其寧靜,其恬然閑適,會令人怦然心碎!而另一影:“隔墻送過秋千影”(《青門引》),畫角聲后,愈感萬籟俱寂,明月中天,唯見月光送來隔墻秋千之影,其幽渺,其空靈,其清冷寂寞,也令人黯然神傷!我認為,不如以此二影與“云破月來花弄影”并稱“三影”。
子野如在,當可作一番商榷也!
三
詞學家夏承燾先生在《唐宋詞欣賞》中對東坡名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逐句作了解說。如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薄拔矣孙L歸去”三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里所謂‘人間’即指做地方官而言?!薄斑@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xiàn)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毕缕拧白匀贿^渡到個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主題上去”。但結(jié)尾“千里共嬋娟”:“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卑凑沾私猓粋€仙風道骨,醉心于明月清影,祝愿天下人都幸福團圓的可愛的東坡翁似乎成了一個于酩酊大醉中還在研究政治氣候,掂量回朝廷還是做地方官的宦海俗人!豈不令人扼腕!
張惠言之“寄托說”,所謂“意內(nèi)而言外”穿鑿附會,將許多歌頌人間真情、刻畫普世人性的絕妙好詞,誣為功名利祿輩之宦海掙扎。而一向評詞多有卓見的夏先生何以也受其影響?“寄托說”出世二百年來雖不斷有人駁斥,看來尚需詞壇形成共識繼續(xù)批判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