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對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曲藝雜技和歷史文化紀錄片、動畫片、出版物的扶持。”在黨中央強調“加強”“扶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中,文學門類里只提到“中華詩詞”,而且突出置于其他藝術、宣傳、出版門類的首位,足見重視程度之高。這使中華詩詞界倍受鼓舞、激勵和鞭策,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每一個當代中華詩人詞家和詩詞愛好者,都要有一種“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性和歷史責任感,不負黨中央加強扶持的厚望,為繁榮發展中華詩詞事業而傾心協力,竭盡綿薄。
首先要看到,這是在中共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中華詩詞”這一文學概念。在此之前,“中華詩詞”的稱謂可謂五花八門,諸如:舊體詩、古體詞、格律詩、漢詩、傳統詩詞、當代詩詞等等。盡管每一稱謂都有其道理和詩友圈,但黨中央下達了正式文件后,中華詩詞界都應該規范、統一到“中華詩詞”這一文學概念上來。同時要認識到,黨中央把“中華詩詞”放在“加強”“扶持”的各文學藝術、宣傳出版品種的首位,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繁榮發展中華詩詞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要打造精品。繁榮發展中華詩詞,決不只是對傳統詩詞經典的背誦記憶和知識比拼。而是要運用中華詩詞的傳統藝術形式來反映時代、反映現實,創作出反映時代風采和時代氣派的中華詩詞精品力作。這才是真正貫徹落實中央文件中所強調的“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時代總要有一批又一批記錄這個時代特征和反映這個時代人民心聲的、能夠“驚風雨、泣鬼神”的佳作、精品乃至經典。繁榮中華詩詞事業,中心環節是抓好創作。只有反映時代的中華詩詞作品特別是精品力作大量涌現,才能為中華詩詞的生存發展拓展空間。必須指出,當代中華詩詞精品力作,不是某些人自封或小圈子內相互吹捧的脫離現實的“假古董”作品,而是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三有”作品,是時代精神與詩詞藝術的完美結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