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發(fā)上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這首詩是駱賓王詠荊軻的,正像賈誼憑吊屈原一樣,是從其類以見志的。駱賓王本是才高志遠的人,“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自命其才志不在申包胥、張子房之下。卻落得“失路艱虞,沉淪下僚”,甚至入獄失去自由。他的“積憤”是蓄積已久的。早在永徽年間,馬戴、裴行儉任吏部侍郎時,負責(zé)選拔官吏。裴行儉認為“四杰”浮躁淺露,并斷言他們“才名有之,爵祿蓋寡”。這句斷言幾乎決定了他們?nèi)蘸蟮谋瘧K命運。駱賓王在裴的幕府中,自然不被重用。
當(dāng)他身臨易水送客時,對“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的荊軻的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并因此恨不逢“燕丹”。詩人作這首詩,是想借詠懷古人而委婉含蓄地表達久積于胸的郁郁不平之心。
起句“此地別燕丹”,這里就是荊軻與燕丹告別去刺秦王的地方??!五個字飽含激情,點出時間、地點,并將詩的主人公推向了前臺。雖未明確點出荊軻,實際卻是站在荊軻角度說話。繼而用一個典故,飽含深情地憶起這場悲劇的一個壯烈場面:“壯發(fā)上沖冠”,生動而傳神地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燕丹及其賓客白馬縞素送荊軻的情景,高漸離擊筑,宋如意與之相和。每個人都怒發(fā)沖冠,淚流滿面。荊軻誦著“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義無返顧地登車而去。幾句豐富形象鮮明的詩句,將讀者帶到遠古的歷史事件中。
緊接著,詩人的筆鋒陡轉(zhuǎn),又將讀者帶回了現(xiàn)實:“昔時人已沒”,古代的英雄豪杰已經(jīng)不在了,逝者如斯夫,可是“今日水猶寒,結(jié)句自然而又意在言外。物是人非,易水依然如故地流淌著,一個“寒”字,卻增添了幾許肅然、凜然,移情于景,闡明和拓深了主旨。兩句詩,是由陶淵明“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之感演化而來,但有青出于藍之功效,比原句更顯含蓄雅致。讀起來給人“悄然動容”之感。
荊軻刺秦有勇無功之事歷來是詩人詠懷的熱點。
而駱賓王這首絕句,寥寥二十個字,感人至深。荊軻刺秦王之事,是人盡皆知的。因此駱賓王作這首詩,并非為了敘事,而在于以景寓情。如結(jié)句,情景交融。
詩中意象跳躍較大,但脈絡(luò)清晰流暢,從始至終,一氣呵成。平易中見工巧。可看作是駱賓王“坦易”風(fēng)格的代表作之一。
正如清毛先舒在《詩辯坻》中所評論這首詩說:
“臨海《易水送別》借軻、丹事,用一‘別’字映出題面,馀作憑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而游刃如此,何等高筆!”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它并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內(nèi)容想象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愿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為送別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fēng)氣之先吧。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