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山池宴集
唐·上官儀
上路抵平津,后堂羅薦陳。締交開狎賞,麗席展芳辰。
密樹風煙積,回塘荷芰新。雨霽虹橋晚,花落鳳臺春。
翠釵低舞席,文杏散歌塵。方惜流觴滿,夕鳥已城闉。
此詩描寫一次山池宴飲的情景。形式規范,綺錯婉媚。
【注釋】
上路:大路,通衢。《漢書·枚乘傳》:“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翠釵:即翡翠釵,這里代指歌女。流觴:即流觴曲水。古代習俗,每逢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國魏以后定為夏歷三月初三日),人們于水邊相聚宴飲,認為可祓除不祥。后人仿行,于環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稱為“流觴曲水”。
【賞析】
自建安肇始的“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的宴飲詩,歷經南朝齊梁流變,其慷慨磊落之氣喪失殆盡,走向了對纖密之巧的追求。到了初唐宮廷詩人上官儀,形成了綺錯婉媚的“上官體”。這于高唱發蹤的漢魏風骨固然是一種背離,但于盛唐律詩的規范成型卻是必不可少的橋梁。
本詩描述一次貴族文士在安德郡公楊師道山池的狎游宴飲。楊師道是隋朝貴胄,入唐后尚桂陽公主,除吏部侍郎,改太常卿,封安德郡公。許敬宗、李百藥等朝宰名臣都有同題詩作,當是此次盛宴的參與者。詩的內容無非是贊頌池苑之美、宴飲之盛,主人招待之熱情,反映當時上層文人豪奢生活的一個方面,無甚可取。但作者用排律來寫,在結構上采取先破題,再鋪排展開,最后收以情感的呼應。這種三部曲的寫作模式,成了宮廷詩的定式,也影響到律詩,往往首尾流動散行,中間兩聯對偶工整。
首兩句破題,寫文人們赴會宴集。“上路抵平津”,用西漢時平津侯公孫弘開東閣招延賢人學士的典故稱譽此次安德郡公的聚會。《漢書·公孫弘傳》:“時上方興功業,屢舉賢良,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平津侯),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后堂羅薦陳”,薦陳,謂饌也。《周禮》“薦羞之實”,鄭玄注曰:“未食未飲曰薦,既食既飲曰羞。”中間四聯展開,用華麗典雅的辭藻和錯婉變換的偶句,極力鋪敘宴席之豐盛、風景之優美、歌舞之動人。“締交”,語出西漢賈誼《過秦論》:“天下之士,合從締交。”比喻朋友間親密無間。“狎賞”,狎玩欣賞。“麗席”,麗,偶也,附也。此謂客人們并肩入席。“芳辰”,美好的時辰。“密樹”二句描摹山池環境幽雅:茂密的樹林風煙積聚,縈回的池塘荷菱(芰)清新。“雨霽虹橋晚”,語意雙關,既說傍晚雨霽,天邊出現了彩虹,而安德山池,也確有“虹橋”,參見李白藥《安德山池宴集》“虹橋分水態”句。“鳳臺”,即鳳女臺。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鳳女臺。后來夫妻雙雙乘鳳凰飛升而去。事見《列仙傳》。此正切合楊師道作為駙馬的身份、地位。“翠釵”兩句寫歌舞音樂:歌姬們的輕歌曼舞,仿佛使宴席也隨之上下起舞,悅耳的音樂,使雕花的杏木屋梁上也散落下歌塵。“文杏散歌塵”,分別用了漢司馬相如《長門賦》“飾文杏以為梁”,和《列子·湯問》“余音繞梁(lì),三日不絕”的典故。最后兩句以時間的消逝和個人情感的反應結束全詩。“流觴滿”,觴即酒杯。“夕鳥”,黃昏歸巢之鳥。“城(yìn)”,古代城門外層的曲城。客人們正在盡情飛觴痛飲,而夕鳥已歸回到城上去了。意謂時間不早了,我們亦應打道回府了。“方惜”是作者對此次宴集贊美的情感反應,詩以此作流連盛會的襯托。
選自四川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