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賞析:十面埋伏(圖)
《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曲譜最早見于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得勝。
根據衛仲樂的傳譜,《十面埋伏》共十三段(1)列營(2)吹打(3)點將(4)排陣(5)走隊(6)埋伏(7)雞鳴山小戰(8)九里山大戰(9)項羽敗陣(10)烏江自刎(11)眾軍奏凱(12)諸將爭功(13)得勝回營。
樂曲《十面埋伏》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樂曲的一開始,即在琵琶的高音區奏出強烈而雄壯的鼓聲,然后又模擬軍號、炮聲、馬蹄聲等古代戰爭中的典型音響,通過宮調和調式的游移多變,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生動地展現了古戰場上軍營如林、旌旗蔽空、戰鼓隆隆、鐵騎馳騁的壯闊場面,從而表現出漢軍的威武軍容。十三段中以“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三段為全曲的重點,運用琵琶特有的煞弦、絞弦、拼雙弦等技法,通過豐富多變的節奏,層次分明而又生動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歷歷如聞,使聽眾仿佛身臨其境,特別是“九里山大戰”一段中的吶喊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馳騁、呼聲震天、如雷如霆也。”
《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種獨特技法的巧妙運用,顯示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
在線試聽琵琶曲《十面埋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