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仙游縣文化遺產項目多、歷史悠久,但在新時期普遍面臨著傳承難題。為此,縣文化館和縣非遺保護中心面向社會免費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演培訓班。
業余學員驚艷亮相
中國文化遺產日前夕,9日晚,仙游縣又一次舉辦搶救瀕危文化遺產文藝晚會。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晚會的舞臺上不僅有技藝精湛、白發蒼蒼的老藝人,還出現許多朝氣蓬勃的年輕面孔。全場晚會8個節目中,4個節目有年輕人參加演出。
這些登臺亮相的年輕人,都是仙游縣非遺藝術表演培訓班的學員。這個培訓班在3月成立,由仙游縣文化館和縣非遺保護中心聯合舉辦,純公益性質,面向全社會免費招收非遺愛好者,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瀕危的非遺表演藝術。仙游師范附小的音樂老師陳秀瓊是學員之一,晚會上,她參演4個節目。“參加培訓班后,我把兩個多月的課余時間全花在學習非遺表演上面了。能登臺演出機會難得,自己樂在其中。”陳秀瓊激動地說。
像陳秀瓊一樣,登上舞臺的學員們,都把這次晚會當成學習成果的匯報演出。看到學員們的努力表現,作為培訓班的創辦者,仙游縣文化館館長陳榮振十分高興。晚會結束后,他興奮地來到后臺,和老藝人、年輕學員一一擊掌慶祝。“看了今晚的演出,我最激動的不是節目的精彩,而是年輕人的認真勁頭。成立才兩個多月的培訓班,就能培養出主角,說明傳統非遺項目有一批忠誠的粉絲,能通過社會化培訓實現傳承。”陳榮振說。
非遺傳承開新路
在培訓班成立之前,非遺項目雖有愛好者,但由于過去“師帶徒”的傳承模式沒突破,加上非遺藝術大多數分布在仙游的各個鄉鎮、村莊,缺乏集中學習的平臺,老藝人們想傳授技藝卻無用武之地。
起源于宋朝的仙游木偶戲,曾十分走紅,以前鄉下結婚、生子、蓋房都要請木偶戲班子唱一出。如今,木偶戲劇團越來越少,傳承問題十分突出。以楓亭鎮仙華木偶戲劇團為例,目前還有12名演出人員,一直堅持在民間演出,但收入十分微薄,人均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完全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更令人唏噓的是獨角戲表演老藝人林友汀,79歲的他是目前仙游縣唯一一位獨角戲表演者,但由于沒有觀眾、沒有傳人,已久未登臺。
“很多古老的技藝不僅面臨斷層的危險,而且不斷被邊緣化。與此同時,社會上有很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想學習卻不知去哪拜師。”陳榮振說,非遺培訓班的成立,就是在老藝人和愛好者之間搭一座橋,提供一個學習和傳承的平臺。讓人意外的是,發布招生信息后,培訓班一下子迎來150多位報名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為實現搶救保護非遺和培養學習興趣的雙重目標,首批授課的非遺項目以表演藝術為主,包括傳統古詩吟誦、游洋山歌演唱、咚鼓快板唱演奏、結婚鬧房經文四句贊、古邑樹葉吹奏、仙游獨角戲表演、度尾鼓吹樂演奏、七支譜演奏、楓亭陳氏木偶戲、古琴彈奏等10個項目。
授課的老藝人們都已年逾古稀,卻個個煥發著青春的激情。80歲的傳統古詩吟誦老藝人謝亞榆說,過去從來沒有向自己學習技藝的學生,可自從當了培訓班的老師后,不僅有了學生,而且他們學得特別認真,“經常利用晚上、周末的時間來找我練習,風雨無阻,我很感動”。一直擔心十幾部木偶戲劇目失傳的楓亭鎮仙華木偶戲劇團,在培訓班里收到6名學員,老藝人們個個拿出看家本領教他們。林友汀不僅有了學生,而且登上非遺晚會的舞臺。“老人家整個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陳榮振欣慰地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