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Tiffany、Gucci、MichaelKors等20多個品牌的抗議,剛剛加入全球最大反假貨組織之一IACC(國際反假貨聯盟)的阿里巴巴只能在“一月游”之后被“暫緩”了會員身份,這使得中國的品牌假貨和“山寨”問題再次成為全球媒體的熱門話題。(6月1日《中國經濟周刊》)
假貨為什么會有市場,竊以為它的市場無非有以下處:一是價格較低,二是名牌效應,三是某些不法商人生產假貨不正當謀利,四是利益鏈。也就是說,除了一部分原本想買正品的群眾是被造假商所騙外,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有相當多的人對于所謂名牌的趨之若鶩,明明經濟條件欠佳,還是愿意買假貨來充門面。無商不利,正是這些虛榮心導致了假貨的市場化,最終損害的卻是國家的聲譽和經濟利益。
要知道,真正能撐起名牌的只有誠信。離開了誠信,即使包裝再漂亮的臉,即便是自己如何美其名曰的所謂“金子”,卻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捅破是早晚問題。就如這次的一旦包裝出了問題,所謂的“金字塔”也就瞬間倒塌。新聞中的阿里巴巴只能在“一月游”之后被“暫緩”了會員身份就是最好的說明。市場上泛濫的假貨只有一小部分是欺騙消費者“以假亂真”去銷售的,數量更多的則是賣給了“知假買假”者。如果人們物質崇拜的虛榮心不除,假貨永遠也不會失去市場。
對于名牌的保護,法律必須要拿出威嚴。目前,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執法難度越來越大,群眾反映的假貨卻不少,制假者的膽子哪里來?前段時間,有人提出應當鼓勵民間打假,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有執法權、有各種執法保障的專業執法部門尚且步履維艱,民間打假也只是喊喊口號而已。要真正讓假貨沒有市場,法律要用好“七寸”。在美國,從事仿冒和盜版產品批發交易,絕對屬于不折不扣的“犯罪”。所以,只有在法律的重錘下去,名牌的誠信才能真正問鼎。
品牌是品質的象征,商品也好,學術也好,創作也好,是要冷板凳坐出來的。更何況,誠信的市場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器,而假貨產業鏈的形成不僅讓市場交易原則蒙羞,也讓整個社會的誠信和文明蒙羞!但愿,這次“阿里巴巴”事件再次警醒大眾,只有用法律和誠信去共同撐起的名牌,才會是真金,永遠不怕火煉。(陳中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