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利公22日表示,目前我國誠信建設存在“三多三少”,即道理講得多,實際管理的辦法少;單個部門的宏觀粗線條辦法多,相關部門齊聯手操作性強的辦法少;在不誠信者“可承受范圍”的辦法多,能產生“切膚之痛”的辦法少。針對當前誠信建設形勢,他呼吁應該特別重視“誠信管理”,打造失信者懲戒網絡。(新華社 5月22日)
誠信在我國素有優秀的文化傳統,戰國商鞅“立木為信”確立變法權威、秦朝季布說話算數獲譽“一諾千金”,同時,誠信在現代社會也是重要的入世法則,“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的觀念早已婦孺皆知。而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將其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誠信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構建幸福中國的意義可見一斑。
但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絕非一日之功,要有頂層設計,還要有基層落地。從這個角度講,構建科學、有效的失信者懲戒網絡可謂恰逢其時。
要用積極作為消除“信息孤島”。在個人信息極大擴散、信息手段日益完備的今天,已有相當多的領域和部門建立了自己的失信懲戒體系,但這些體系和部門相互間條塊分割、聯系較少,有的甚至彼此矛盾、操作沖突。要做好政策銜接、上下對稱,多部門聯動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而去年11月,發改委等38個部門聯合簽署失信企業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統籌建立覆蓋30多個領域的90多項懲戒措施,既是較好的明證。
要用剛性制度讓失信者無處遁形。近些年,國家、社會關于懲治失信行為的條例條規絕非少數,但執行落實起來較難,難以形成法律約束力。因此,要出臺更多細化,便于識讀、易于操作的法律條文,讓誠信執法者有法可依,還要增強社會信用治理的剛性力量,對失信行為出重拳、下猛藥,力求讓老賴們、黑心商、碰瓷者不敢失信、不再失信。
誠信中國建設正在提速。只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充分發揮失信懲戒這把利劍的作用,讓守信者順利前行,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就能不斷提升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推動社會治理邁上新臺階。(張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