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利公22日表示,目前我國誠信建設存在“三多三少”,即道理講得多,實際管理的辦法少;單個部門的宏觀粗線條辦法多,相關部門齊聯手操作性強的辦法少;在不誠信者“可承受范圍”的辦法多,能產生“切膚之痛”的辦法少。針對當前誠信建設形勢,他呼吁應該特別重視“誠信管理”,打造失信者懲戒網絡。(5月22日新華社)
誠信建設關乎社會文明進步。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倡導“言必信,行必果”,講誠實、守信用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在基因。然而,受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社會誠信曾一度出現“誠信者吃虧,失信者得利”的怪事,這種現象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近年來,誠信建設的制度化進程不斷推進,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誠信建設存在“三多三少”的傾向不容忽視,應當進一步把脈,找到癥結,對癥下藥,促進社會誠信制度化、法制化、常態化。
化解誠信建設“三多三少”,要精工細作。誠信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頂層科學設計,更需要操作層面精心施工。近年來,在國家層面,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勾畫出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為誠信建設制度化指明了著力方向。同時,著手建立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法等信用信息的統一平臺。在地方,各地利用各種手段探索借助信用體系完善社會治理的新舉措。但依然是初步的粗線條的設計,單個部門的作用顯然勢單力薄,需要多部門聯手齊抓共管,強力推進,在落實措施上從細處著眼,在要處開刀,精益求精,形成一種合力攻堅的態勢。
化解誠信建設“三多三少”,要虛功實作。誠信,直白地講就是信守諾言,是一種道德品質。長期以來,誠信一直被劃入道德的范疇,有關部門希望通過教育和引導來加強社會誠信建設,使人們養成誠信的美德。實踐證明,誠信建設離不開思想道德教育、社會輿論引導、個人內心信念等因素,但缺乏強制力的道德規范時常在社會生活中“失效”。因此,必須強化虛功實作意識,將道德的柔性規范與制度的剛性約束結合起來,讓每個“老賴”不僅面臨個人名譽掃地的風險,還有來自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讓每家背離誠信原則的企業,不但面臨社會輿論的批評,還會受到來自工商、稅務等部門的“特別懲罰”。通過虛功實作,使失信行為的經濟成本將越來越高,敢于“以身犯險”的單位和個人會越來越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