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6月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拯鄭靚/文包華/圖)“我們陪伴孩子長大,孩子陪伴我們變老。”今天,是全面二孩后的第一個兒童節,多為獨生子女的80后、90后,未來將成為生育二孩的“主力軍”。省衛計委曾預計,今年我省將有5萬名二孩出生。從小就是“小皇帝”的獨生一代,面對兩名寶貝爭寵時,該怎么解決這甜蜜的煩惱?陪伴這一課,他們準備得怎么樣?海都記者昨日采訪了福州的3個家庭,一起來聽聽他們的答案。

今年母親節,小昊和小昀一人給媽媽做了一只手工“豬”當禮物,媽媽章女士又感動又好笑
家庭一:雙獨父母
姐姐:沐萱 妹妹:佳怡
姐姐多了“小尾巴”
沐萱和佳怡,一個六歲,一個不滿三周歲,一靜一動。沐萱擅長彈鋼琴,每當姐姐的琴聲響起,佳怡就開始了她的“轉圈舞”。而沐萱總會趁翻琴譜的間隙,回頭看看妹妹轉暈了沒。
佳怡小名“多多”,之所以能在三年前“多”個佳怡,是因為爸媽“雙獨”。有個妹妹,好不好?面對記者的問題,沐萱吐了吐舌頭,不說話。“倆娃的互動和問題,讓我們這兩個獨生子女的世界,多了個維度。”孩子媽楊女士說,在外時是大護小,在家里卻是大小爭寵,家長難免偏袒小的,而忽略了姐姐的小心思。
意識到對沐萱的“不公平”,楊女士開始注意與她的溝通方式。可楊女士發現,自從姐姐多了彈鋼琴的新技能,來自妹妹的崇拜感,成了“停戰牌”。

家庭二:三世同堂
姐姐:沁沁 妹妹:茜茜
世上多了個人愛我
1年零4個月前,當時還沒上小學的沁沁,有了一只“跟屁蟲”。逛公園時,沁沁要牽著她的手;畫畫時,沁沁要容許她在一旁涂鴉……但這些在沁沁看來,絲毫沒有值得煩惱的地方。因為,“媽媽告訴我,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一個人愛我”。
沁沁和茜茜兩姐妹,年齡相差六七歲。沁沁活潑外向,拉著記者一張張地介紹她那些充滿童真想像的圖畫。仍在牙牙學語的茜茜也湊過來,“姐姐干什么,我也干什么”,漸漸地成為了她的習慣。
杜爺爺是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對于兩名孫女的教育,他也將陪伴作為重要手段,言傳身教地傳授著“杜氏家訓”。

沁沁看書,一歲多的妹妹茜茜也有樣學樣
家庭三:雙胞胎
哥哥:小昊 弟弟:小昀
上一秒吵架,下一秒和好
一對雙胞胎,面對面站著,就像照鏡子。但是,在媽媽章女士的眼里,長得“一模一樣的”兩個寶貝,都是唯一的。
10歲的小昊和小昀,今年上三年級了。小男孩活潑好動,從他們的愛好中可見一斑。“兩兄弟喜歡跆拳道,也喜歡搭積木,都需要動手能力。”章女士說,小昊和小昀平時玩耍在一起,也難免會出現矛盾,但“上一秒吵架,下一秒就和好了”。
為了做到不偏不倚,章女士有自己的一套“教育藝術”。通常,章女士會先讓孩子們分別說爭吵的過程,然后由他們自己分析原因,“其中的對錯,在兄弟倆互相講述情況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明晰了。”

姐姐沐萱彈琴時,妹妹佳怡就跟在旁邊跳舞,姐姐時不時要回頭,看看妹妹轉暈了沒

節前,有幼兒園組織親子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學習給“弟弟妹妹”洗澡換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