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舊廠房改建成的農民畫館、戲館。
東南網6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鄭智敏 藍騰 周志榮)
保護好古樹、古厝、古橋、古街、古牌坊“五古”歷史文化資源,堅持“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龍海市石碼鎮嘗試在城市建設中,讓開發與保護成為一支協奏曲。
A 城建為古樹讓道
5月15日清晨,龍海市石碼鎮登第橋旁,一棵古榕樹下,早起的人練起了太極拳,幾位阿公圍著石桌切磋棋藝。68歲的鄭福樂正是其中一員。去年,為了照顧上小學的小孫子,老鄭從農村老家搬到了市區石碼鎮。每天清晨,他都會到樹下活動活動筋骨,“沒想到,在市區也能見到這樣的參天大樹”。
“以前周邊的攤販經常將垃圾堆在樹邊,味道難聞,大家都避而遠之。”在附近經營小吃店的老周感同身受,“通過整治,環境變潔凈了,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
去年,龍海為全市699棵過百歲的古樹建立古樹名木檔案,并由市政府向社會公布給予保護。而后,當地上演了不少城建為古樹讓道的故事。在隆教鄉白塘村沿海大通道,一棵胸徑1米多的古榕樹屹立在路中央,樹周圍留開了一個綠化帶。為保護古樹,當地在道路設計時特地留出空間,車輛至此繞樹分流而行。
“我們還對古樹周邊的違章搭蓋進行了拆除,清理了垃圾,使得古樹告別了原本被垃圾、鐵棚、汽車等所包圍的困境,并在周邊因地制宜設立了公共休閑場所。”龍海市園林管理處主任陳西紅說,建立古樹名目檔案,如同為古樹上了戶口,而戶主就是監護人。“我們可以為登記冊上的責任人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他們發現問題,也可以及時上報,從而使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形成常態、成為制度。”
以石碼鎮為例,當地共有21棵古樹進入保護名錄。解東居委會的游達明就是監護人之一,他負責管護的兩棵古榕樹,分別位于竹厝碼蔡媽庵旁、祖宮門前,都屬于二級保護等級。在他看來,古樹就像家里的老人,悉心守護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時不時來樹下坐坐,觀察是否有蟲災病變”。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31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下發 游客9類不文明行為將入黑名單
- 2016-05-31游客9類不文明行為將入黑名單
- 2016-05-31國家旅游局辦公室關于印發 《國家旅游局關于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主任帶隊走訪慰問鯉城區美德少年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領導到泉港區慰問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