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詞演奏表演(資料圖片)
東南網5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通訊員 蘭陵瀟 )
閱讀提示:一種起于盛唐的宮廷雅韻——“國樂南詞”,在漳州流傳近200年后,由于后繼乏人,已瀕臨絕唱,碩果僅存的幾位南詞藝人均已年邁,這些藝人奔走呼吁,漳州市有關部門也在竭力搶救,希望能夠留住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南詞。
宮廷雅樂流落民間
南詞音樂是民間優秀樂種之一,根據史書記載,南詞始于唐初,唐明皇時盛行于宮廷唱吟歌舞,總稱為“霓裳之典”,自清末逐步傳至民間,并盛行于江南一帶。隨著藝人流徙,以江蘇揚州為發源地,南詞兵分兩路,一路沿江浙一直傳到我省南平、將樂一帶;一路則傳至江西贛州,漳州南詞即屬于贛州一派。
“漳州南詞還保存著它的原汁原味。”漳州南詞第六代傳人蘇水泉說,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江蘇、江西的南詞已融入其他的音樂元素,像漳州南詞還如此原汁原味的古代宮廷雅韻,極為罕見。
漳州市藝術館館長王燕成介紹說,南詞主要使用的樂器有揚琴、北琵琶、北三弦、北月琴等。演出主要以坐唱形式,劇本按戲曲程序安排編寫,有人物角色,介、引、唱、念、白、動作和模擬,這些曲目只要臉部化妝,穿上戲服,配上動作即成一出戲。
“南詞除了坐唱外,也可以演一些有劇情的舞臺折子戲,聽我師父說,當時邊踩著高蹺,邊演南詞戲時,全漳州城都轟動了,萬人空巷。”南詞樂隊隊長蔣亞明說。民國年間,漳州南詞第四代傳人楊瑞庵和高歪在漳州鬧市區浦頭建立霞東鈞社,南詞開始有組織地進行表演。上世紀30年代初,霞東鈞社成功創演了“踩高蹺南詞戲”,引起極大的轟動。上世紀60年代,南詞一出,可謂人山人海,百姓喜聞樂見,浦頭港一帶的百姓都以擁有這項藝術瑰寶為豪。
“漳州南詞還和臺灣的十全腔有很大的淵源。”王燕成說。2005年9月26日,閩臺南詞(十全腔)首次交流會在漳州舉行。帶隊的臺灣十全腔圣樂團教授賴錫中認為,臺灣的《十全腔》和漳州的《南詞》同宗同源,都源于江蘇灘簧,且演唱風格都是坐唱形式,演唱者與樂手均沒有嚴格分工,且唱腔與說白都用“官腔”等,歌詞、風格一模一樣,是同源同宗的一對民間音樂姐妹花。目前,《十全腔》在臺灣主要在高雄、屏東一帶,共有40個樂團,最大的一個樂團達100多人。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6馬尾區召開2016年文明城區月測評工作會議
- 2016-05-26德化縣婦聯開展“生態文明 綠色行動”環保宣傳活動
- 2016-05-26鯉城區委文明辦主任帶隊走訪慰問轄區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禮儀讀本 - 上班禮儀
- 2016-05-26邵武市召開2015年度省級文明城市測評反饋會
- 2016-05-26德化縣委文明辦“三重視”加強文明村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