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廣闊】 目標牢牢鎖定“非遺” 豎燈篙,送王船。昨天,不少人看的是熱鬧,但也有一些目光敏銳的人,從多個細節中看到這一寶貴民俗文化登上世界舞臺的鏗鏘腳步。 實際上,早在2012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閩臺送王船”民俗文化就赫然在列。而后村的“送王船”,也同樣把自己的目標,牢牢地鎖定在“非遺”上。值得留意的是,今年,主辦方在原有的傳統王醮儀式上,特別增加了祭拜岳王爺的祭典儀式。據介紹,祭禮是儒家的廟堂之禮,也是儒雅的傳統文化之一,此次恢復祭典儀式,遵循古禮,正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升華。 除了大陸主祭人以外,昨天出現的臺灣、馬來西亞等地的主祭人的身影也格外引發外界的關注。各地共同祭拜岳王爺,即使在此前的世界范圍內也并不多見——海峽兩岸、海內外一家親在這里得到了生動詮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鄉情共聯的時代特征也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民俗文化登上世界舞臺 延續多年的后村送王船,第一次留下馬來西亞的印記,在2013年馬六甲送王船成為馬來西亞非遺項目的基礎上,今年2月開始,廈門和馬六甲開始著手共同推進中國馬來西亞的送王船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送王船已成中馬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而2016年后村燈篙王船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也在兩國的“申遺”之路上留下閃光的一筆。 “豎燈篙送王船不僅作為一種文化印記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后村人的心里,也是維系華人華僑的一種特有的鄉愁。”在翔安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陳書東看來,舉辦民俗文化節,就是要深挖社區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讓文化引領社區的共同締造,讓社區中正面、積極的文化力量來引導居民,推動社區的健康發展。 “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遺產,一定要好好地傳承。”現居臺灣新北市的郭福全昨日特地趕到家鄉后村參加燈篙王船民俗文化節,他說,岳王爺 “一身正氣、忠孝仁義”的風范是后村的鄉風,也是全社會都該繼承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廈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