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中央文明辦16日在浙江省義烏市召開“建設核心價值 構建誠信社會”現場交流會,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體公民的誠信意識,著力解決誠信方面的突出問題,努力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5月16日新華社)
國以誠立心,人以誠立身。加強誠信建設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把社會誠信問題納入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并先后出臺規定完善失信懲戒機制,嚴懲失信行為。但必須看到,誠信建設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常”字上下功夫,做到常講不厭,常查不斷,常抓常新,在不斷實踐中不斷推進。
要常講不厭。講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傳統文化中素來重視信義,一諾千金、重義輕利的例子比比皆是。誠信過去在講,現在還要講,將來也必須持續地講下去。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加速期,既要面臨社會體制轉換和機制轉軌、社會結構調整的風險,也要面臨社會價值觀念轉變和行為規則形成的社會意識內化和外化的風險。誠信缺失影響民生質量,沖擊社會秩序,屢屢發生的社會失信事件已經成為嚴重妨礙社會健康發展、經濟良性運行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必須把誠信建設納入道德與法治建設層面,把其最根本的理念融入人的思想意識之中。要讓所有公民懂得,誠信是每個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會得以存續發展的“底線”,一個社會,假如逾越“底線”的現象成為常態,將陷入人人自危的深淵。 要常查不斷。誠信建設要強調自律意識,也必須強化他律約束,制度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國務院下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直接作用于各個社會主體信用行為,是社會信用體系運行的核心機制。這意味著要靠制度、靠懲戒來保障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有了制度,立了規矩,還要依據制度規矩加強督查和監管,而且大量的工作在于日常督查和監管上。從老賴“黑名單”到旅游不文明的“黑名單”,從誠信不過關限制報考公務員到誠信納入領導干部考核,包括社區鄰里和個體經營業戶,都把誠信建設從道理教育上升為監督行為。這樣更加有利于把誠信具體化,制度化。實踐證明,只有常查不斷,跟進整改措施,才能強化人們的誠信意識,把誠信深深印在腦海中,用以指導行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