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即將到來之際,江蘇省委、省政府授予謝秀榮等667人“江蘇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與以往不同,今年表彰的勞模中有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先進代表。此外,今年江蘇還將首次開展“江蘇工匠”評選。
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先進代表獲得勞模榮譽稱號,既是對這些立足本職工作建功立業者的褒獎,也是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倡導。眾所周知,“工匠精神”不僅是創造世界著名品牌、滿足消費者需求結構升級、占領中高端消費者市場的關鍵所在,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條有效路徑。也因此,培育注重細節、一絲不茍,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工匠精神”,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成了一種社會共識。
問題是,雖然大家都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培育“工匠精神”卻非易事。相比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家,我們的一些制造業企業,對于產品的要求不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而是粗糙馬虎、見好就收。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中國制造在國際上成了“山寨”的代名詞,國人也不信任中國產品質量。這既讓我們的制造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危機,也阻礙了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步伐。
“工匠精神”不彰,有很多方面因素。比如,改革開放后中國發展太快,機會太多,企業無需關注產品細節,產品即便質量低下也不愁銷路;在一些國有行業和壟斷領域,由于缺少相應的市場競爭,企業只管按照計劃生產,不管銷售和服務,不把產品質量、消費者需求等放在心上。不過,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社會缺少鼓勵“工匠精神”的制度和文化。
在傳統觀念中,作為“工匠”的藍領,不管社會地位還是經濟收入,都要低白領一等。一些“工匠”即便工作再出色,上升通道也非常有限。比如,技校生不能考公務員,很難進入管理層。年輕人去職業學校學技術、將來做技術工人或“工匠”,幾乎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隨之而來的,是缺少“工匠”和技工的制造業企業只能在產業鏈低端生存,明知產能過剩卻無力轉型升級。
江蘇對具有“工匠精神”者予以表彰并評選“江蘇工匠”,抓住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關鍵所在。培育“工匠精神”需多方合力,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予以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拓寬其職業上升通道,試行年薪制、股權制等,讓他們能夠擁有與其工作相匹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另一方面,應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的文化氛圍,讓“工匠”也能享有職業榮譽感;還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市場體系的規范和管理,嚴格懲處造假、山寨、侵犯知識產權等不法行為,決不能讓劣幣驅逐良幣,從而倒逼企業不斷培育或引進“工匠”,提升產品質量,增加有效供給。(宋廣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