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在中國文明網向全社會公開發布耿家盛等10位“最美職工”的先進事跡。 耿家盛、高鳳林、顧秋亮、胡雙錢、寧允展、周東紅、管延安、方文墨、盧仁峰、潘玉華等10位先進典型,堅守高尚的職業理想,秉持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練就了高超的技藝技能,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4月28日 中國文明網)
“最美職工”美在那里?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視角。正如有一句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說,“最美職工”展現了勞動之美,他們堅守崗位、任勞任怨,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勞動之美;有的說,“最美職工”展現了創新之美,他們將創新作為一種追求,在平凡的崗位創新創業,成為創新的引領者。有的說,“最美職工”展現了奉獻之美,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燃燒自已奉獻社會……但他們身上還有一種美更為之難能可貴、更為之璀璨奪目,那就是凝結、沉淀在“最美職工”之中的工匠精神之美。
高鳳林30多年來一直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至今,一次次攻克了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鉗工技師胡雙錢在飛機零件制造崗位上,經手的零件成千上萬,卻做到了35年零差錯;潘玉華在軍工精細焊接崗位上一干二十年,能夠全憑手感在一元硬幣大的電子板上精準焊接1144根細小的鉛柱;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從他和他的團隊手中研磨的高鐵轉向架裝上了673列高速動車組,奔馳9億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萬多圈……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技術和產品,把99%提高到99.99%,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淀放著“大國工匠”之美。
無論科技多么發展,技術多么先進,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不落伍。它是一個國家制造的“精神血液”,是一個企業長久生存的“精神支柱”。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他們“長壽”的秘訣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的傳承。回首200多年全球工業化進程,我國與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吃盡了處在“微笑曲線”低端的苦頭。今天,我國由“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邁進,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在價值取向多元的當下,“最美職工”也許并不吸引眼球,但他們身上散發出的“工匠精神”的力量和魅力,詮釋著勞動者最美的一面。(閆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