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角梳藝人王禮岳在仔細觀察角坯品質。
角梳加工廠職工在給角坯分類。
正給角梳磨光的職工,神情無比專注。
開齒這道工序大多是由王禮岳老人親自完成。
慕名而來的顧客在精心挑選美人梳。
東南網5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福平 陳信云 圖/文)周末那天上午,68歲的王禮岳老人與往常一樣,騎著電動車,聽著閩劇,悠閑地來到閩侯上街中美村的心意角梳加工廠上班。
角梳坯、畫筆、錐子、模板,這是他工作室里的全部家當,靠著這幾樣神器,他在角梳世界里堅守了40多個春秋。
閩侯上街崎安村,村民大多是開閩王王審知的后裔,王禮岳老人就生活在這里。王老年輕時,出于生計,與同村的王金水跟隨父輩學角梳制作。數十年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兩位發小就這么風雨同行,以執著的信念,傳承和創新著“福州三寶”之角梳技藝的活態文化,又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了他們的后代和鄰里,演繹了一個平凡人不平凡的精彩人生。
“我平時沒啥愛好,就喜歡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邊聽聽閩劇,品一品茉莉花茶,把玩著角坯。雖然賺的錢不多,但老了還能干點自己喜歡的事,這是一種享受。”一開始嘮嗑,王老一改其工作時的嚴謹專注,顯得特別輕松。
“角梳手工藝在我們閩侯有700多年歷史。這里不是盛產牛羊的地方,但我們的老祖宗心靈手巧,很早就從新疆、內蒙古等地收購綿羊角、山羊角、黃牛角、水牛角和牦牛角等,加工出適用、美觀的角梳工藝品。”王老說。
據王老介紹,角梳的制作有20多道工序,主要是鋸料、破料、摳底、拉面、抽濕、高溫消毒、軟化定型、選坯、畫坯、制型、開齒、拉砂紙、磨梳齒、檢驗、磨光、包裝等。牛角羊角原來是彎曲的,必須將角粗坯放入滾燙的油中加熱,待牛角軟化后放入壓坯機壓直,這樣就不會破壞牛角的紋理和質地。經切割,去掉邊角的角梳有了大體造型后,再將角梳的一段削尖磨平,然后開齒。開齒這道工序最為講究,牛角梳溫潤如玉,要保證牛角梳開齒不折、結實耐用又不傷頭發皮膚,這就要考量工匠的動作快慢和力度掌控,否則將前功盡棄。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些手藝活逐漸被機械替代,角梳工藝也在不斷發展、創新,但有些關鍵工序仍需保持純手工制作。在王老的作坊里,他掌控著畫坯、開齒等核心技術,從而保證了每一個角梳工藝品物有所值。如今他和20多個弟子已經開發出了100多種產品,每月產量近萬件,產品遠銷東南亞和國內各大市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