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5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建光)曲阜孔廟里的一株檜樹旁,立于明萬歷年間的石碑上鐫刻著端莊的顏體字:先師手植檜。阿里山有一株植于周公攝政時代的紅檜,人稱周公檜,被譽為阿里山神木。顯赫的人與樹之間存在著某些瓜葛,這是中國的文化。朱熹與樹之間,也留下諸多流傳至今的故事。
朱熹的父親朱松因力主抗金得罪相黨權(quán)貴而外放,后帶著家眷到尤溪擔任縣尉。一晃三年任期就過去了,任滿之后借住在同事的城南別墅,開館授業(yè)。后來就在塾館里生下兒子朱熹,乳名沈郎。再過七年后,朱松又赴建州(今建甌)謀職,家人隨其遷居。臨行前,他領(lǐng)著七歲的小兒子種植了兩株小樟樹,這兩株香樟被當?shù)乩习傩沼H切地稱為沈郎樟。一百多年之后別墅擴建,宋理宗御賜“南溪書院”匾額,沈郎樟至今仍矗立在書院之內(nèi)。
這兩株樟樹若果真是朱松父子種植,按照常理當年種樹的時候,主角應該是父親朱松,七歲的朱熹只是在一旁玩耍的看客,至多也只是打個下手。可是,老百姓都相信是沈郎親手種下的。歷史上的朱熹,不止一次被人捧上高高的地位,也不止一次被人打壓,失意落寞,沈郎樟卻挺直腰桿矗立了800多年,冠蓋如云,蔭庇萬民。
在建甌,朱熹當年居住的環(huán)溪精舍,古人的蹤跡已全無。只是精舍不遠處有一口艮泉,傳為朱熹所掘。井旁一株榕樟合生樹,也說是朱熹種植的。仰望樹冠,枝柯交錯,分不清哪是榕樹、哪是樟樹。細細揣摩,這樹倒是與朱熹的一生契合。其實,朱熹在環(huán)溪精舍也只住到十四歲,他的父親朱松就去世了,不得不再度遷徙。
朱松臨終前把家小托付給同樣是被權(quán)相秦檜排擠,賦閑在家的抗金將領(lǐng)劉子羽。劉氏是崇安富室,頗具家資,他不僅在五夫里的府第旁修建了一棟房子,即后來的紫陽樓,供朱熹母子一家人居住,還贈送田產(chǎn),供養(yǎng)朋友的家小。現(xiàn)今所見到的紫陽樓已經(jīng)是近年復建的,“紫陽樓”三字也是簡體楷書。令人驚奇的是,紫陽樓左近也有一株碩大的古樟,據(jù)說也是朱熹手植。這株樟樹雖然臨小河溝生長,與沈郎樟相比,卻少了幾分蒼黛之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