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普遍學習不好 亟需專業心理咨詢
每到歲末年關,打工者盼的就是拿到工錢、買到回家的車票。而留守在農村老家的孩子們,也已經開始倒數與爸爸媽媽團聚的日子。據統計,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0萬。如此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能否健康成長,事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事關國家的發展與未來。孩子們成長中有怎樣的悲喜?家庭、政府、社會、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保護是否到位?留守兒童問題該如何破解?人民網記者赴河南、安徽、貴州、四川、云南等勞動力輸出大省以及廣東、北京等勞動力輸入地采訪,推出“十問留守兒童”系列報道,與網友一起探討。
安徽省太湖縣江塘中心小學的一片空地上,正值下課,在操場上玩耍的孩子們看到記者,對著鏡頭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由于學校沒有專門的運動場,孩子們的課余時間和體育課就在這片空地上進行。
“為了孩子上學”,是很多父母選擇外出務工的原因;“我在學校挺好的”,則是令很多遠在他鄉工作的父母倍感欣慰的一句話。
可以說,除外出父母、監護人之外,在適齡階段,學校與留守兒童的關系最為密切。在家庭教育職能弱化的情況下,學校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具有塑造人格、培養習慣的重要意義。
目前,農村學校在應對留守兒童問題方面正在開展哪些工作?遇到哪些困難?父母離家是否影響留守兒童的在校表現?老師們如何看待照顧留守兒童的工作職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