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在我這里長期咨詢,孩子上二年級,有些逆反、倔強,常和媽媽鬧別扭。我感覺媽媽在理解尊重孩子方面有些問題,所以向她推薦了幾篇博文。她看到我博文中的一些論述迷惑不解:聽孩子的話,孩子就會聽你的話;和孩子商量,孩子就會和你商量。所以,就幾個具體例子請教我應該怎么做。
“比如孩子學校門口有不少賣小吃的,衛生狀況一般不是很好。孩子每次都要求買著吃,我不想給她買,不同意她的要求。孩子的嘴就撅起來了,生氣了。有時迫不得已,買給她一次,下次還是這樣。再比如現在天涼了,孩子想吃雪糕,這對身體不好,我不同意,她也會不高興地纏著我要求買……這些時候應該聽孩子的話嗎?”
其實聽孩子的話,并不是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面對孩子的要求,只要不是危及安全、嚴重影響健康、影響他人、破壞環境的,都可以適當滿足、適當拒絕,而不是斷然拒絕。
比如孩子想吃小吃,雖然從衛生、營養的角度來看不是太好,但是一周吃一次或者兩次問題也不是太大。所以,可以和孩子商量,我理解和尊重你的愿望,偶爾想吃也可以,但只允許一周買一次(先說好,再說不)。因為這已經比以前的完全拒絕有了進步,孩子可能會愿意接受這個約定。自己同意的約定,無論怎么講,對她還是有一些約束力的。如果她買了一次后還要求吃一次,有時也可以答應她,參考“我的“規矩”制定和執行都有彈性”。只是同時提個要求:這個星期再也不能買了。(先說好,再說不),她一方面覺得已經“沾了便宜”,另一方面自己覺得確實不該再要了,可能就不會再提要求。即使忍不住再提,因為已經理虧了,所以拒絕她,也不會生氣,可能就輕松接受了。
這樣,先聽了她的話,她也會相對樂于聽你的話(對她的約束);因為你不是一概拒絕,而是愿意和她商量,她也會覺得商量有用,而逐漸習慣于和你商量。孩子也不愿意用倔強、逆反、對著干這種方式和父母對抗,這其實也會讓她不舒服。而以前,你一概拒絕,她不得不用這種逆反的方式來達到要求,因為她發現好好商量不行,只能發火、倔強、對著干才能達到目的,自然就習慣于逆反了。也是不得已為之啊。
秋天吃雪糕這個問題,她想吃的時候,可以答應買一次,但同時對孩子提出盡量少買,不要隨便提這個要求。孩子可能就會通情達理地答應,也比較好執行。
媽媽說:確實適當滿足她之后,孩子還是好商量的。上次本來答應買一元的雪糕,我同意了。孩子后來想買兩元的,我不同意,孩子也沒說啥,平靜地接受。看來,大人不無理了,孩子也學會講理了……
過了一些天,媽媽告訴我:這樣執行下去效果不錯。孩子一般也就一周要求吃一次小吃,不再為這個事情鬧別扭了,親子關系從此少了一個不愉快的矛盾因素。又過了一兩個月,回訪此事時,媽媽說雖然孩子有時會“耍賴”,約定好買幾次零食,有時還會再要求買。但是因此而產生的沖突大大減少,而且有時滿足孩子零食要求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說:媽媽,我太愛你了!一點小小的滿足,就會讓孩子那么高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