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不大,卻樣樣俱全,適合不同類型有需求的人們:有雪中送炭的衣物,有日常便民工具,還有朗朗上口的書籍……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當下,隨著人們對慈善行業的理解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愛心小屋像雨后春筍一樣中原大地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們把越來越濃的愛心灑向全社會。愛心小屋,為愛行動,有愛,有溫暖……(河南文明網綜合報道)
幾個月之前,伊朗的“愛心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很快,我們對“愛心墻”的關注,由微信圈的轉發而轉為現實中的搭建,伴隨著“如不需要,請留下;如若需要,請帶走”的溫馨提示,一面面“愛心墻”,在神州大地的許多地方,都應“愛”而生。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愛心墻”上所掛的那一件件御寒的冬衣,將溫暖散發的很遠很廣。而當我們將一面面“愛心墻”圍成一體時,一間間“愛心小屋”也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愛心墻”的基礎之上,“愛心小屋”的內涵更豐富,說成是“應有盡有”也不為過。這些擺放在“愛心小屋”中的物品,或許在我們看來完全是可有可無的。然而,它們卻能夠解“不時之需”,甚至是燃眉之急。而誰都清楚,每一個人都可能遭遇“不時之需”的困擾;至于“燃眉之急”也往往是不期而至。今天,當一間間“愛心小屋”如同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我們身邊時,每一個人的后顧之憂,也都會因此而少了又少。
“愛心小屋”的出現,不僅解決了許多人的后顧之憂,同時也為更多的民眾搭建了奉獻愛心的平臺。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心存愛心的市民,無論是在哪一座城市都是不乏其人的;而生活條件的改善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具備了奉獻愛心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我們也忽然發現一個尷尬的問題——平常生活中,究竟如何去奉獻自己的關愛之心呢?“愛心小屋”的出現,恰恰能夠化解這一尷尬的難題。著眼于這一層面,“愛心小屋”的出現是一個多贏之舉——既為眾多市民奉獻愛心搭建了適宜的平臺,更能夠解決許多人的“不時之需”甚至是“燃眉之急”;而從更為深遠的角度看,“愛心小屋”也激發了全體民眾對慈善事業的關注。這會讓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有了“愛心小屋”,奉獻愛心原本也只是舉手之勞。也正是在這樣的舉手之勞中,溫暖與關愛也就在整個城市漫溢。
由微信圈中關注“愛心墻”到搭建“現實版”的“愛心墻”,再到將一面面“愛心墻”組建成一間間的“愛心小屋”,這一過程既給了我們感動,也給了我們一個愛意滿滿的啟示:奉獻自己、關愛他人,這需要每一個人的行動,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導。微信圈中的“愛心墻”是“盆景”,一面面“現實版”的“愛心墻”就是風景,而當神州大地處處涌現出“愛心小屋”時,這已經成為暖人心扉的風尚。在這一股愛心風尚的感染之下,用途各異的“愛心小屋”將我們的生活裝扮得異彩紛呈。(歐陽一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