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未必有真相。近日,一個小視頻在網上熱傳:中國游客在泰國的自助餐廳用盤子瘋狂“鏟蝦”,最后卻吃不完成盤地剩在桌上。之后,“鏟蝦”劇情又出現反轉。事實證明,這不僅是一個幾年前的視頻,而且基本新聞事實也是掐頭去尾:“盤鏟”是因為餐廳夾子少;“瞎吃”是因為其他食物不足;爭搶是因為就餐時間不夠。更有導游反映,這并非中國游客在泰國就餐的常態。(3月22日《人民日報》)
“鏟蝦”事件的反轉,引起了廣大網友熱議。從中,傳出了不少“好聲音”。有人說:“用盤鏟蝦,事出有因,不可對同胞習慣性標簽化,媒體的鏡頭應該深度挖掘新聞真實性,自媒體傳播要有節制。”也有人說:“餐廳夾子少不是問題,游客應該自覺排隊,正視問題提高國民素質才是關鍵。”還有人說:“中國游客曾被稱為‘行走的錢包',終有一天,中國游客會以舉止優雅成為流動的風景。”當聽到這些極富正能量的評論時,筆者心中是欣慰而溫暖的,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好聲音不正彰顯出社會發展中的點滴文明嗎?
文明的養成,要善于多以“好聲音”的方式來啟迪人,多用“正能量”的方式來感化人。當我們看到美好行為時,多挖掘、多宣揚以起到示范榜樣作用,這是社會應有共識,是理所應當提倡的。然而,當看到不文明行為時,在打擊批評的同時,更多應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用正能量來宣揚、鼓勵、引導正確的文明行為。要知道,文明的養成需要環境來熏陶。環境既能感染人,也能改造人。當我們看到不文明行為,可以多來點“溫馨提示”,或一個帶著正確引導的微笑表情,或一個積極主動的握手言和,或一個真誠熱情地制止手勢,或一句溫暖的善意提醒,或一聲出門前的文明倡導……有理并非在聲高,此時無聲也能勝有聲。要增進國民文明意識,這些“微小的文明”都可以起到積極正面的批評指正效果。
清風正氣的社會氛圍會孕育出文明的花朵。當我們面對“哄搶鏟蝦”、“小悅悅”、“毒奶粉”、“地溝油”、“老人摔跤不敢扶”、“出游不文明”等負面事件時,需要多從“文明”的出發點提醒和警示社會,社會發展不能以犧牲國民道德為代價,也不能以文明缺失為成本。國家的繁榮富強,需要多出“硬招”、“實招”,多加大社會輿論宣傳,多搭建群眾實踐平臺,多開展文明倡導活動,大力營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崇德的氛圍陶冶人”的健康文明社會環境,從而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