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各地將陸續迎來清明祭掃高峰。據《新聞晨報》報道,今年清明期間,上海市預計有884萬人次、87萬輛車次出行祭掃。為應對即將出現的掃墓大軍,全市各區縣將及時開通墓區專線車輛,服務市民祭掃。同時,相關部門還發出文明祭掃倡議書,倡導市民采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等方式緬懷故人,弘揚慎終追遠等優秀傳統文化,不在禁火區域燒紙錢、燃放鞭炮。
筆者認為,發起這種倡議非常及時,也相當必要。清明祭掃,可以說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時節通過祭掃的形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已經成為國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精神寄托。尤其是近年來清明節納入法定節日,倡導文明祭掃更已成為節日文化的重要元素。然而年年過清明,卻未必都“清明”,其中也折射出了人們價值觀的變化。
近年來,把掃墓搞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排排場場等不文明方式屢見不鮮。比如,盡管各地三令五申禁止燃放鞭炮、燃燒紙錢,仍有人對此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更有甚者將封建迷信活動死灰復燃,風水先生、巫婆神漢等重操舊業,裝神弄鬼,搞得烏煙瘴氣;有的在祭祀冥器上搞起了“現代化”,過去的紙人紙馬、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如今都已升級換代,給先人燒蘋果手機、高檔轎車、“小蜜”,希望其在九泉之下可以“過得更好一點”;有的祭祀講風水、比排場、擺闊氣,大操大辦、大吃大喝、吹拉彈唱……這些不文明的祭掃現象,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環境,帶來了安全隱患。有調查顯示,每年的清明節前后都是我國火災事故的高發期,其中很多火災是因掃墓行為不當造成的。此外,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浪費也同樣驚人。
有觀點認為,這樣做是“古已有之”,是不忘“本”,但細細推敲,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筆者看來,習俗是文化的沉淀,固然值得尊重,但也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些“本”不能忘,有些“本”必須忘,如趁掃墓大肆斂財、大搞封建迷信活動、燒香燒紙、焚化紙幣、污染環境、引發火災等,是必須忘卻的。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封建迷信思想已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理應被忘卻。改革傳統祭掃的弊端,讓思念與文明同行,必將成為清明節的主旋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