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有兩個不那么光彩的新聞事件。一是“紅衣女爬樹賞櫻”,一是“中國游客泰國瘋狂鏟蝦”,兩者雖然相隔千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都是個別不文明游客的真實寫照。他們的出格行為,不僅丟了自己的臉,更令一個群體甚至國家蒙羞。
在“游客泰國鏟蝦”的帖子下面,一位網友的評論被很多人點贊。他說:我們真是窮的太久了,以至于還沒學會體面的生活。“體面”是一個現在很少用到的詞,咋一聽還有幾分新鮮。因為與20年前比,無論城里人或鄉下人,腰包都鼓了,能見的世面也都見過了,又有幾個人活得不“體面”呢?
然而,爬樹或鏟蝦的行為,看起來的確不夠體面。對此,很多人與這位網友的論調相似。他們認為,搶蝦的多是中老年游客,他們從物質匱乏的年代走來,他們所受的教育、成長的經歷,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當肚子都吃不飽時,又怎能顧得上體面?甚至有學者也說過類似的話:發展中國家要先解決生存問題,等實現小康以后,再來談體面而尊嚴地生活吧。
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解釋全部。如鏟蝦的人中,就絕對沒有年輕人的身影嗎?爬樹摘花等行為,又和貧富有必然聯系嗎?當我們說一個人“體面”時,不只是夸他外表光鮮,有面子;也是指其為人處世、品性操守得到大眾的認可尊敬。前者可以靠金錢堆砌,后者則要靠個人自覺修煉。
作家畢飛宇說過,人活著可以沒錢,沒地位,沒相貌,但是一定要體面。舊時代里,有知識女性雖然生活艱辛,但將家里收拾得一塵不染,每個角落里都流露出精致與溫馨,這就是體面。在僻遠鄉村,有白發教師衣衫破舊,卻整齊干凈風度翩翩,這也是體面。在晚歸的地鐵上,有農民工滿身灰塵,寧愿坐在地上也不愿弄臟座位,這還是體面。就像“倉廩實”只是“知禮節”的必要條件之一,體面源自物質、經濟、教育、教養,卻又超出它們所涵蓋的范疇。體面是外表得體,更是內心的從容與優雅;體面是物質富裕,更是精神的自由與高貴。
最近,許巍發布了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詞曲作者高曉松在回憶創作初衷時說:“我媽從小就教育我們,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边@兩句被寫入歌詞的話,也可視作如何過體面生活的另一種闡述。當然,現實生活不可能每天都如此詩意,但我們可以盡量尊重生命,熱愛自然,對他人友善和睦,做到這幾點,就是一種體面的生活。(劉大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