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背σ?,由宿松籍著名詩人賀東久作詞,桐城籍青年歌手張正揚作曲,蕪湖籍演員趙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亮相央視春晚,沒想到從正月初一開始,便掀起了一股對六尺巷的關注、探訪熱潮。(2月16日中國文明網(wǎng))
和往年春節(jié)稀稀拉拉的人流不同,今年2月8日開始,每天來六尺巷探訪觀光的游客便絡繹不絕,他們中既有回鄉(xiāng)過春節(jié)的游子,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一時間,百米長的六尺巷為什么會被大眾熱捧,在短期內(nèi)有如此大的效益?春晚上趙薇的演唱是一個激勵點,但不是全部,真正吸引大眾的還是“六尺巷”中蘊含的中華美德和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大眾,在任何時代追求和諧的傳統(tǒng)美德不會改變。
我國古代《周禮》記載,“五家為鄰,四鄰為里?!编徖镪P系作為鄉(xiāng)土社會的地緣關系,是社會結(jié)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網(wǎng)絡時代,家家戶戶搬進了社區(qū),其構成發(fā)生了變化,新的社區(qū)主要由陌生人構成,鄰里關系變成了形式上的靠近,也就是地理上靠近的關系。但實際情況是人們之間不認識,心理上不親切,能互動的就更少。如何構建一種新型的鄰里關系,我們不僅需要六尺巷中主人公的氣度,更需要將包容忍讓、平等待人當成交往的美德進行實踐和傳承。那么,無論時代怎么變,身份怎么變,我們的心胸開闊、恭謙禮讓才永遠不會變。
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六尺巷傳承的品質(zhì)與當前提倡的“講友善、守誠信、崇文明、尚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無論是青年歌手張正揚將歷史故事巧妙地改編成現(xiàn)代歌曲,還是清代六尺巷登上春晚大舞臺,這是一種時間上的更替,同時也是努力使美德道義讓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tǒng)就更需要與時俱進、發(fā)揚光大。如今,無論是“六尺巷”典故,還是春晚上亮相的歌曲《六尺巷》,通過這樣的平臺,已經(jīng)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啟迪。筆者覺得,這也是人們?nèi)⒂^學習的關鍵所在。
然而,我們無論怎樣探究,“六尺巷”的“寬”并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無論我們身處什么位置,都要帶頭傳承中華民族里仁為美、禮讓睦鄰的美德,律己從嚴、待人寬厚,以身作則、謙遜禮讓,更要用優(yōu)秀的品德去影響身邊的人。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鄰里長相敬,一段佳話永流芳。高居廟堂自然不會體悟塵世的喧囂,窄窄的六尺巷架起了文明與文化的橋梁,在這個網(wǎng)絡信息極速傳播的時代,宰相的警示名言更需要互動和積極響應,畢竟孤掌向空也不成鳴。如果人家敬你一尺,你卻無動于衷,反自以為是心安理得,甚至還要嫌人家敬得不夠,就缺乏必要的謙讓與合作,社會的和諧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相互合作的基礎在于相互理解和良性互動,這才是整個社會美好的福音。六尺巷的道德魅力才會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江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