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除夕夜,由宿松籍著名詩人賀東久作詞,桐城籍青年歌手張正揚作曲,蕪湖籍演員趙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亮相央視春晚,沒想到從正月初一開始,便掀起了一股對六尺巷的關注、探訪熱潮。(2月15日中國文明網)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有關“六尺巷”的故事,民間流傳非常廣泛,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這則故事盡管短小,但卻言簡意賅地告訴人們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不管對方職位多高、權力多大,至關重要的還是要講究禮讓、學會包容。只有這樣,才能夠和諧友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為什么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的故事流傳至今而傳唱不衰,且被改編成歌曲唱到了201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毋庸置疑,這是社會崇德向善、向上向善的價值回歸,是人們對謙和、禮讓等中華傳統美德的強烈期盼和精神守望。
眾所周知,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和西方各種思潮的涌入,不少人對自我價值的體現和追求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特別是在權力、金錢等巨大的誘惑面前,以自我為中心、麻木不仁者有之,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者亦有之,不講誠信、坑蒙拐騙更有之。有的人往往為了“爭搶一個座位”、“多收一毛錢”等雞毛蒜皮的小事,相互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還有的為了賭一時之氣而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甚至引發人身傷亡的慘劇。諸如類此,不僅僅是對傳統美德的踐踏、敗壞了社會風氣,更為嚴重的是會導致社會道德水準的整體下滑、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鑒于此,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各種方式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不斷筑牢社會道德大廈的基石、引領人們的價值追求、培樹人們的精神信仰。應該說,弛而不息的公民社會道德建設所取得的成效是明顯的,全國各地的好人好事每天都在不斷上演和大量涌現,社會主旋律和正能量始終占據著主流輿論宣傳的陣地;時代楷模、中國好人、道德模范等紛紛從幕后走向前臺、登上大雅之堂,“最美現象”、“感動中國”一次又一次地詮釋了道德的力量。毫無疑問,歌曲《六尺巷》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正好印證了傳統美德回歸的這一現象。
總之,無論是“六尺巷”的典故改編成歌曲榮登央視猴年春晚,還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由此變成人們爭相探訪的熱點,人們熱議“六尺巷”其實就是對仁愛、禮讓等中華傳統美德的守望。(長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