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在山東淄博火車站內,一位旅客在前來送別自己的父母面前突然跪地不起,并對著父母磕起了頭,而一旁滿頭白發的老父親則伸手抹著眼淚。據悉,作為兒子的張金麗在淄博站準備乘車離開父母時,面對前來送站的老父母,加上之前喝了點酒,他情緒激動,覺得沒盡到孝道,自覺愧對父母,所以,臨別時長跪父母而耽誤了車。(2月11日光明網)
對于這火車站上兒子歉疚的一跪,很多網友幫他分析了很多的理由:生活不如意,沒有盡到孝道;家庭還不夠融洽,無法說服妻子;工作繁忙,身不由己……如此種種,這位兒子為何要痛哭跪父母,并非真正是酒精的作用,至于原因是什么,無需過多追問。
相反,這一跪,卻激發了大家對于盡孝的反思。假如我們真正愧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且無法對風燭殘年的父母盡孝,筆者覺得,跪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反而增加了父母心中的痛楚。與其消極跪下表達歉意,不如在日后積極行動,來彌補這份缺憾。
筆者記得去年在《中國老年報》上看到這樣一組數據,我國1.67億老人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空巢”二字,其實不僅是這些不能盡孝的兒女心中的愧疚,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子女們由于工作、學習等原因而離家后,獨守“空巢”的父母只能在老家孤獨地生活。就如新聞中跪父母而誤車的張金麗,因為在北京工作,夫妻四年沒有回家過年。這四年中,父母向遠方期盼的目光恐怕不計其數,為兒子擔憂的次數更是不計其數,怕誤了兒子電話不敢出門的次數恐怕也不在少數,否則,張金麗又何故面對前來送行的父母,借著酒勁來表達愧疚?
子欲養而親不待,本是提醒我們天下兒女:盡孝不能等。與其對前來送別的父母長跪,不如積極主動地盡自己的所能給父母溫暖和愛。或許我們忙忙碌碌、奔走穿梭,是為了給父母更好的生活。殊不知,父母并不需要我們給他們錦衣玉食的生活,有時候他們只想要我們給他們一個笑臉,陪他們說會話,或者逢年過節,給他們買一件新衣服,多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哺育了我們,他們對于我們的恩情,從來沒有想過要獲得回報。然而,為人子女更要明白,盡孝不能等,因為時光的腳步不會停留,父母有時候不會給我們太多的時間去等待。所以,機會有時候錯過了,就成了無法彌補的千古遺憾。
所以,大家有空的時候,能“常回家看看”就要趕快行動,實在抽不出身的,電話書信也要及時跟上。季節更替,我們也要像父母當年關愛我們一樣,關心他們的冷暖。有空的時候教教父母學習電腦,教教他們使用智能手機,節假日幫助父母買菜做飯,帶他們出去旅行,多關注他們精神上的變化……這樣,即使不跪父母,我們對于孝道也無愧于心。(孫懿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