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人性弱點當“道德試紙”
2016年1月6日,有兩則“釣魚實驗”的新聞,都發生在成都。一是某燃氣企業董事長在群里發紅包,測試員工上班時間是否違規玩微信,結果3名中層被各罰500元;二是某小伙用丟錢包方式在街頭試探人性,并暗中拍攝,結果27次中有6人未還。(1月6日 《成都商報》)
有明令禁止,上班玩微信當然不應該,但這并不意味著老板的“引蛇出洞”就具有合理性。不搶紅包,并不意味著員工就在認真上班;搶了紅包,也不代表員工就沒責任心,反倒“引蛇出洞”這種小家子氣的做法令人生厭。員工搶紅包被罰,老板“釣魚執法”該怎么罰?違規玩微信,公司規定罰100元,結果重罰500元,罰與不罰、罰多罰少全在老板一句話。
街頭丟錢包試探人性,更像精心設置的道德陷阱。人是復雜的矛盾體,有善有惡,撿到錢包,還和不還都是正常的。拿人性的弱點當“道德試紙”,這種做法毫無意義。這不禁讓人想起一款曾經很火的網絡商品“男友忠誠度調查”:拍下購買,客服就充當美女,用極盡魅惑的手段施以誘惑,幫你測試另一半的忠誠度。以女性的不安全感當商機,以色情引誘為手段,該調查已游走在道德的邊緣。
“釣魚實驗”在法律上也有諸多爭議。以老板發紅包測試員工為例,公司處罰員工要遵循勞動法,罰款不能太隨意。街頭人性試探也容易引起民事糾紛,假如拍攝者事后不告訴當事人真相,不經同意就發布視頻,距離違法也就不遠了。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宜搞“釣魚實驗”,人性固有的弱點不該成為一張“道德試紙”。平心而論,誰愿意成為那條被誘惑的“魚”?(陳廣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