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寨蘆葦粽的魅力
洋溢著幸福的畬寨人。
包蘆葦粽的材料和配料。
午餐時間,大家放松一下。
駐村干部(左一)參加包蘆葦粽活動。
東南網(wǎng)4月7日訊(福建日報 魏永青 圖/文)用蘆葦包粽子,在畬族村有著悠久的歷史。畬寨的蘆葦粽不用粽葉(箸葉),而是用被人看不上眼的蘆葦。畬族蘆葦粽與漢族的葉子粽有著不同的外形,畬族用蘆葦包的粽子呈長條形,有別于漢族的粽子四個角。
3月28日,在建甌市房道鎮(zhèn)吳大元村的禮堂,自發(fā)前來的20多位婦女圍在一起,分工作業(yè),忙著包畬寨特有的蘆葦粽。
滾燙的堿水下,蘆葦頓時變得柔韌,片刻,即可起鍋。以食指作軸,把蘆葦葉繞圈,裝入浸泡過的糯米,放入小肉塊,再用煮過的嫩竹劈開做成的竹絲綁扎,一般一個15厘米長的粽子綁扎三節(jié),再入鍋煮3小時。
早年,畬民裹粽都用浸泡過堿水的糯米。堿水是用黃堿柴燒成灰,再用開水浸出堿水,經(jīng)過濾而成,用含堿水的糯米加工的粽子色微黃,清香可口,風味獨具。
在這個蟬聯(lián) “全國文明村”的吳大元畬族村,喜愛包粽子的畬族村民們,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把大家的心拉得更近了。大家邊包粽子邊聊開了,那開心的場景,洋溢著幸福,令人對畬鄉(xiāng)和諧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
據(jù)了解,為了迎接極具特色的農(nóng)歷三月三“烏飯節(jié)”,畬族鄉(xiāng)親們早早準備,將為游客展示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活,對山歌、包蘆葦粽等畬族傳統(tǒng)習俗自然必不可少。
節(jié)日當天,畬族村民還盛裝迎客,背新娘、對山歌;舂糍粑、做烏飯,與游客互動。
每一次的畬寨民俗風情,都讓人流連忘返,那就是最美的畬寨,熱愛生活的畬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