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的精美雕刻。鄭偉明 攝
東南網4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藝萍)“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在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的大夫第里,小學童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朗誦著《顏氏家訓》。每周六下午,總有瑯瑯讀書聲從這里傳出,一遍遍地重復著閩臺童謠,稚嫩的童音縈繞著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紅磚古厝。
大夫第現為院前社區書院國學講壇教室,每周末,院前社的孩童們在這里學習閩臺童謠、手偶劇表演、手工制作、繪畫,了解顏氏文化。書院墻上展示著各種閩臺慈濟文化及顏氏宗親文化,這里已然成為一個鄉愁展覽館。大夫第承載著傳遞鄉愁使命的背后,不僅因為它是傳統閩南民居,更重要的是這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清朝同治年間,在海外經商的院前村民顏珍偉回鄉興建了這座三進式雙曲燕尾脊民居,后因其長子金榜題名,被皇帝親封為“大夫”,遂將住所更名為“大夫第”。其建筑裝飾展現著特有的書院之風:山墻上的懸魚飾和剪粘彩繪圖案頗為精美;立面的荷、梅、松、竹浮雕彩塑圖畫增加了文化氛圍;墻上精致石雕、屋頂秀美花飾等,無一不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大夫第是中西結合的閩南民居,在建筑裝飾上自然少不了南洋及海洋文化信息:水車堵上,立體彩塑裝飾成的新式蒸汽輪船尤為顯眼,船上艙口極多,足見其噸位之大。此外,各式各樣的彩色船只雕塑足以顯現當年海運商貿的繁華,以及院前先賢對海洋文化的敏銳認識。
大夫第所在的院前社現作為廈門首個閩臺生態文化村,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富有兩岸交流元素的“寶地”。而鮮為人知的是,“院前”二字來源亦具有濃濃的歷史文化味道:院前社背靠青礁慈濟東宮,坐落在岐山腳下。相傳,南宋禮部尚書顏師魯為青礁村人,他重視教育,心懷儒家“由親及遠,兼濟天下”的理想,在慈濟宮附近興建書院。院前社地理位置就在書院之前,因此得名“院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